日期:2025/04/02 23:10来源:未知 人气:52
最近,吉利汽车高管桂生悦在业绩发布会上的一番话,直接捅破了汽车圈的一层窗户纸:“有些车企去年还说智驾是骗局,今年就自称引领者了。”这波开炮,瞬间把智能驾驶领域的“口水战”推上热搜。
车企变脸比翻书快,消费者该信谁?
桂生悦提到的现象,其实早就是行业公开的秘密。比如某车企曾公开宣称“智驾是资本裹挟的皇帝新装”,结果没过两年,自家新车发布会就成了“智驾元年”的启动仪式。这种前后矛盾的“打脸”操作,连网友都忍不住吐槽:“昨天骂人忽悠,今天自己成大师,这脸皮比轮胎还厚!”
不过,车企的“变脸”背后,是行业竞争的残酷现实。智能驾驶技术这两年突飞猛进,特斯拉、华为等玩家不断加码,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期待被越拉越高。有些车企为了不掉队,只能硬着头皮上马智驾功能,甚至不惜“东拼西凑”技术方案,把消费者当小白鼠。吉利这次直接点名批评的,正是这种现象:“没有大数据、大算力做支撑,靠噱头卖车的企业,迟早会被淘汰。”
王传福的“忽悠论”和比亚迪的转身
说到车企态度反转,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绝对是个典型。五年前,他一句“无人驾驶都是扯淡”直接引爆行业,认为自动驾驶技术不成熟,法规也不完善,“让用户承担风险就是忽悠”。可到了2025年,比亚迪画风突变,不仅宣布“全民智驾元年”到来,还推出覆盖全系车型的“天神之眼”智驾方案,价格下探到7万元级别。网友戏称:“老王这是自己打自己脸?”
对此,比亚迪高管解释,王传福当初说的是“无人驾驶”,而现阶段主推的是“辅助驾驶”,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说白了,比亚迪现在强调的是“人开车,机器帮忙”,而不是完全撒手不管的“无人驾驶”。但即便如此,华为余承东还是暗戳戳怼了一波:“凑合能用和真正安全的高阶智驾,根本不是一回事。”
智驾安全之争:华为成“别人家的孩子”
在吉利眼里,华为才是智驾领域的“学霸”。桂生悦多次提到,华为不造车,但靠着庞大的数据积累和算力优势,成了车企中最强的技术供应商,“未来汽车就是移动智能体,华为把这玩明白了”。吉利甚至放话要和子公司千里科技联手,打造“第二个华为”。
不过,华为的路线也引发过争议。比如余承东曾质疑某些车企“把基础功能包装成高阶智驾”,被外界认为是在暗指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版”——这套方案虽然支持高速领航和代客泊车,但城区场景只能跑固定路线,和华为的“全场景”方案相比,确实像“青春版”。
吉利的选择:不跟风,但求稳
面对行业乱象,吉利选择了一条更保守的路:不搞噱头,死磕安全。桂生悦反复强调,智驾必须靠大数据、大模型和高算力支撑,“空中楼阁式的方案,吉利绝不碰”。为此,吉利发布了“千里浩瀚”智驾方案,分成五个层级适配不同车型,还建成了算力全国第二的星睿智算中心,号称“数据量碾压同行”。
更让人意外的是,吉利明确表示“不放弃燃油车”。桂生悦预测,未来两三年会出现“油电平权”——有燃油车业务的车企反而更值钱。这和新势力们“All in电动”的口号截然相反,网友调侃:“吉利这是要当车圈‘端水大师’,油车电车我全都要?”
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驾?
车企们吵得热闹,但普通用户最关心的还是两个问题:智驾到底安不安全?值不值得多花钱?
有网友直言:“车企吹得天花乱坠,不如实际体验一把。”比如某新势力车主吐槽:“高速上变道像喝醉了酒,泊车十次有三次蹭墙。”也有用户力挺华为和特斯拉:“用了城区智驾,堵车时确实省心。”
说到底,智驾技术还在“爬坡期”,过度吹捧或全盘否定都不客观。就像桂生悦说的,“安全才是最高宗旨”,与其争抢“第一梯队”的名头,不如踏踏实实把每一套方案打磨到可靠。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车成为“马路杀手试验品”。
结语
智驾这场大戏,车企是演员,资本是导演,消费者才是评委。当宣传口号和实际体验越来越割裂,行业或许真该听听吉利那句提醒:“对技术多点敬畏,少点浮躁。”至于那些变脸比变天还快的车企,网友的总结更精辟:“昨天骂人忽悠,今天自己成仙,明天会不会翻车?咱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