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2 04:28来源:未知 人气:55
妈妈们适当给自己松松绑,心“大”一点、嘴“甜”一点、再加一点“偷懒”的智慧,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好命”的钥匙。
作者 | 淼淼妈
“有能力,就努力做;没能力,就适可而止。凡事做七分,刚刚好。”
这是风靡全日本的“七分妈妈”后藤由纪子 ,写在新书扉页上的一句话。
开着一家小小杂货店的她,和园艺师丈夫一起,抚养两个孩子长大,过着平凡又普通的日子。
却因为独特的处事哲学,被称为“全日本最幸福的妈妈” :
工作,想清楚了要把“家人”排在“事业”之前,那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一到“下午四点”必须关店,回家陪伴家人;
家务,既然这些事每天都要做,那就没必要一尘不染,保持基本整洁就好;
做饭,如果总是亲手做很累,那能在外面买现成的食材也不错;
教育,不要求孩子要有出色的成绩,懂礼貌、善倾听、守规矩、有教养……这些品格更重要;
……
想清楚了生活中什么更重要,剩下的想做便去做了,做不到也没什么关系。
没有成为完美妈妈的执念,但这样的“佛系”态度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杂货店的人气高居不下,有客人说,“正是这样毫不做作、随性的感觉,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两个孩子也如愿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妈妈焦虑时,他们叛逆、反抗,妈妈松弛下来后,他们反而独立、懂事了起来。
由纪子自己的状态更是比之前焦虑时好了不知多少倍,和丈夫不再争吵,日子过得自在又满足。
看了后藤由纪子的故事,我才明白:
妈妈“命好”的秘诀,并不是事事力求完美、不容偏差。
而是学会取悦自己,放过自己,把生活的主动权握在手里,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心大一点
当当网曾联合艾瑞咨询做了一份《焦虑白皮书》,报告显示:
91.5%的中国父母为孩子成长各方面的问题感到焦虑。
这让我想起微博上一个很火的话题: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待有多大伤害?
8000万的讨论,都在诉说自己被父母的焦虑压垮的经历。
有网友分享说,因为妈妈不是高知分子,所以将未竟的理想都压在了她身上。
从小学开始,妈妈就做起了专业的陪读。
她每天需要在妈妈的看护下学习,电视、游戏一律不让碰。
一旦考试跌出前三名,妈妈就会打起苦情牌:“我们付出了这么多,你对得起谁……”
本就性格内向的她,被母亲的焦虑和期待逼得越来越崩溃。
最终病倒在了高考前夕,抑郁休学一年。
陷入焦虑的妈妈,往往非常严苛、控制无度。
只要孩子不按照她们的节奏和意志做事,就会被训斥、苛责甚至挨打。
殊不知,教育孩子最忌父母太心急,如果一味地抓紧孩子不放,很容易造成“越心急,效率越差”的恶性循环。
所以,与其焦虑,不如心大一点,顺应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用理解和接纳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
就像网上的那句名言:
“好的教育,都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好心态促成好教育,才能养成优秀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也曾有一个“学渣”女儿。
但是她没有赶鸭子上架,强迫女儿必须名列前茅,而是笑着对女儿说:
“你数学不好,纯属是随了你爸的基因。”
在她眼里,孩子可以不上名牌大学,但一定要心理健康阳光。
她也没有死磕女儿的数学成绩,而是发现了女儿在音乐方面的天赋爱好,重点培养她在音乐上的才能。
最后女儿考上了一所艺术院校,现在是一名音乐老师。没有成名成家,没有大富大贵,但孩子长成了阳光快乐的普通人。
心理学家王国荣说过:妈妈心越大,孩子心理越健康。
“心大”的妈妈,不是放手不管、随波逐流,而是尊重、接纳、鼓励与认同。
真正做到云淡风轻、从容淡定,让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不慌不忙地成长。
嘴甜一点
央视《心理访谈》有一期《啃老十年的背后》的节目。
主人公大学毕业10年了,依然在家啃老。
面对记者,她激动地指着母亲控诉:
“不管我做得怎么样,她也不用那样伤害我吧?
她尊重我吗?对一个孩子也不能这样说话啊!”
在女孩的记忆中,母亲永远在贬低她、羞辱她:
“你要是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妈妈想用激将法让女儿能够把事情做好,却没想到,习惯性的“刀子嘴”,对孩子而言,几乎是一种精神虐待。
久而久之,女孩越来越不自信,慢慢患上了心理疾病,无法和人正常交流,只能被迫在家待着。
谁能想到,小时候妈妈骂她“成不了事”,长大后竟一语成谶。
关系学家周梵说过:
“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伴侣之间,人们总以为让对方感到羞耻会让对方反省,事实上,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而罪恶感能最快扼杀力量。
越是评判谴责他人,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语言是有力量的。
责备、唠叨、数落……这些话语中含有惊人的攻击力和破坏力,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而赞美、鼓励、欣赏……这些话里则充满温暖,让家庭更加温馨和睦,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力量。
《超脑少年团》中,女孩崔鐘予的妈妈就是如此。
比赛时,崔鐘予因为数学上的短板暂时落后,开始变得谨小慎微,妈妈看出了女儿的紧张,不断为她加油鼓气:
“那个人(对手)虽然在数学方面稍占优势,但表达能力你比他好多了,你很优秀的,相信自己,下一轮一样可以赢他!”
等她赢了,妈妈第一个为她庆祝:
“你太棒了宝贝,不过我觉得咱们在分析这块还可以提升一下,你说是不是?”
在妈妈的激励下,崔鐘予不但突破了自己,还成为了团队中的定海神针。
在队友否定自我、觉得拖了团队后腿时,也能第一时间鼓励大家:
“我们四个是老搭档了,朱克儒在应用软件方面特别的牛,瑞阳擅长软件和观察,动手和动眼是我的事,马哥就是负责中心那一块的领导。
所以我们现在相当于一个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圆心,每个人也都是这个团队的半径,并没有什么划不划水的。”
在她的调解下,原本紧张的气氛得到缓解,队员们也都重拾信心投入赛事,最终整个团队都取得了胜利。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
“孩子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观念。”
妈妈的嘴越甜,孩子就越优秀。
哪怕遇见挫折,他也有力量克服,努力向着大人期盼的模样靠近。
那些“甜言蜜语”就像兴奋剂,能够唤醒孩子的潜在能量。
手闲一点
去年,湖南的一位妈妈因为儿子的“吐槽”被全网羡慕。
起因是11岁的儿子放假以后,妈妈什么也不管,每天睡到10点多,要儿子四次三番地催促,才起床刷牙洗脸。
不仅如此,儿子还要给妈妈做早餐,炒菜做饭。
有时候,11岁的儿子忙不过来,还会动员弟弟一起做家务。
连老公也十分勤快,在妈妈还在睡懒觉的时候,父子三人就已经拖好地、刷好碗、做好家务、准备饭菜了。
刚刚起床的妈妈,反而成了家里最闲的人。
儿子忍不住吐槽:
“我都不知道我妈怎么这么命好。
我和弟弟得早早起来写作业做家务,搞得好像放假的是我妈。”
你发现了吗,如果妈妈太勤快,家里的其他人就会变懒。
只有妈妈闲下来,家里的其他成员才能“动”起来。
越能干的妈妈,越容易养出一堆“巨婴”,在家里啥事也不管,全指望她;
而越懂得“示弱偷懒”的妈妈,往往老公很勤快,孩子也很懂事。
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育儿导师吉尔·斯默克勒在《我不是完美妈妈》中,也分享了自己“解放双手”“的经历:
“我办了张健身卡,纯粹为了免费的日托服务。这样我就可以扔下孩子,一个人躲进更衣室看杂志、刷微博了。”
“我装作拉肚子,把自己锁在洗手间,其实我是躲在里面看杂志,玩手机。老公在外面一直催,让我赶紧跟他去医院挂肠胃科。”
很多妈妈在吉尔这里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听到了真实的声音,纷纷成为她的粉丝。
原来,在育儿的道路上,大家都有疲惫和抱怨,也都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
此时的我们,无需再去强求完美,应该像吉尔这样,适当地偷偷懒,让自己得以喘息。
“完美妈妈”不一定是最好的,“勤劳妈妈”也不一定是孩子最需要的。
做个“偷懒妈妈”,停下忙碌的手,反而还能激发家庭其他成员的主动性,让自己更轻松,孩子更优秀。
郑渊洁说:
“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用来锻炼他们的事情是有限的。
如果妈妈替孩子做了本属于他们的事情,孩子的成长空间就会被压缩。
满分的妈妈,最容易养出零分的孩子。
妈妈心“大”一点、嘴“甜”一点、手“懒”一点,是双赢的智慧。
既能给自己松绑,更好地关爱和成就自己,也能让孩子在健康自由的环境中,舒展茁壮地成长。
所谓命好的妈妈,不过是懂得示弱,懂得放手,懂得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
点个“赞吧” ,愿每位妈妈都能找到开启好命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