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5 00:08来源:未知 人气:53
洛阳博物馆的“白玉杯”成为了新晋网红。近日,央视新闻携手全国各大博物馆,共同推出了文博科普栏目《文博日历》。在今日的节目中,这尊珍贵的「白玉杯」成为了镜头下的焦点,让我们一起探索它的魅力所在。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这句李白的诗句中所描绘的白玉杯,如今竟然有了“实物”呈现。在今日大暑之际,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份清凉,感受白玉杯所带来的别样韵味。 “白玉杯”——曹魏时期的珍稀之宝
它拥有着超凡脱俗的颜值,仿佛是“淡颜界”的佼佼者,令人一见倾心。在今日大暑时节,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份难得的清凉与雅致,感受“白玉杯”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古人常言:“玉聚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在先秦及两汉时期,玉器被广泛用于各类礼仪或丧葬场合,彰显尊贵与神圣。然而,随着汉末三国战乱的连连,社会风气逐渐转向简葬,玉器在墓中的出现也因而变得稀少。
1956年,洛阳的一座曹魏正始八年墓被发现,此时墓中几乎已被盗空。然而,在考古人员的不懈探索中,他们在墓室的幽暗角落里发现了一件被泥土覆盖的器物。经过仔细清洗,这件器物展现出了令人惊艳的姿态,震撼了所有在场的人。
这是一只堪称完美的白玉杯,历经千年岁月,依然保存完好,毫发无损。其玉质温润洁白,通体光滑无瑕,杯身线条流畅自然,浑然一体。它所散发出的韵味,恰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既不张扬也不繁复,而是蕴含着魏晋时代的“极简美学”。在杯子界中,它无疑是一座“淡颜天花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极简风”白玉杯的诞生:优质原料与精湛琢玉艺术的完美结合。
别看白玉杯外观简约至极,其背后的工艺与历史却并不简单。在17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工匠们为了打造出这种极致简约的白玉杯,历经重重考验。这款白玉杯选用的是整块珍贵的和田羊脂玉,这种羊脂玉被誉为玉中珍品,源自古代丝绸之路的古于阗国,即今日的新疆和田地区。在三国时期战乱频繁的背景下,远在西域的优质玉料显得尤为珍贵,获取之艰难可想而知。
白玉杯不仅见证了三国时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更承载了那个时期精湛的工艺与文化。在战乱纷飞的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并未中断,这款白玉杯便是这一历史背景的有力见证。其杯口、杯身以及高足的设计,都经过精心切割,规整而折角分明,完美展现了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在玉雕行业中,有这样一句行话:“方易圆难”,意指方形玉器的雕刻相较于圆形玉器更为容易。而在众多玉器中,玉杯的雕刻难度又堪称佼佼者。这款看似普通的白玉杯,实则蕴含着玉雕师们的匠心独运与精湛技艺。它静静地伫立,却以一己之力折射出汉代琢玉匠人的非凡智慧与高超技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从庄重的礼器演变至实用的日常器具,这款白玉杯深刻见证了古代用玉观念的变迁。
自周代始,玉器便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同时承载着政治符号的意义。战国时期,“和氏璧”的价值之高,竟能换取十五座城池,足见其珍贵。及至西汉,厚葬之风盛行,众多玉器被精心制成王室与贵族的陪葬品,从而使得“用玉殓尸”的礼俗达到了巅峰。然而,随着三国时期战争的纷扰,社会风气转向简朴,昔日庄重的“礼仪玉”与“丧葬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皿或作为装饰之用的精美工艺品。
专家考证发现,白玉杯并非专为“丧葬”而制,而是墓主人生前钟爱的酒杯。这一发现,生动展现了汉末玉器“世俗化”的趋势。
透过这只白玉杯,那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与忧叹,仿佛转瞬间化为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与释然。在洛阳博物馆,这件珍贵的文物静静地诉说着汉末玉器的“世俗化”趋势,引领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生活的韵味。
上一篇:从黑陶到青花:陶瓷的中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