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7 23:35来源:未知 人气:53
这是一场长达近三年的特大诈骗案件,其规模堪比庞氏骗局,造成400多名大学毕业生受害,总计损失财产高达8000多万元。案件中,上百人被卷入其中,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诈骗的帮凶。令人震惊的是,截至案件揭露时,仍有众多受害者在期盼那个遥不可及的“工作”机会。
今年6月,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侦三大队接到一则报案,来自辖区内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声称自己因“解决工作”问题而被骗走了21万元。经过警方详细了解,原来嫌疑人靳某声称能够通过所谓的“内部人士”于某,为受害者办理国企的正式员工身份,进而诱骗受害者转账。然而,当受害者最终发现,自己仅仅签署了一份劳务派遣合同,而非正式员工身份时,便开始怀疑。但当他们尝试联系靳某和于某询问缘由时,却遭到了各种理由的推诿和拒绝。
警方进一步调查发现,嫌疑人于某及其同伙并无固定职业和经济来源,但他们的银行账户间资金往来异常巨大,且账户内存在大量的转账记录。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历时近三年的特大诈骗案件逐渐浮出水面。
从2021年底至2024年6月期间,于某以能够帮助办理央企、国企等党政事业单位的正式员工职位为诱饵,与秦某、苏某等人共同对甘肃省各市州的大学生进行招工、招干诈骗。该团伙还与其他伪造公章文件及网站信息的犯罪团伙勾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犯罪链条,涉及上百名犯罪嫌疑人。 兰州西固警方迅速组成专案组,对案件展开深入侦查。在掌握该团伙的作案手法、成员身份、组织架构以及资金流动等情况后,于7月至9月间将20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同时破获刑事案件200余起。警方还捣毁了一个制售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的窝点,查处了一家销售假冒伪劣器材的商店,并查扣了大量伪造录用通知书、实习合同等关键物证。此案彻底打破了伪造央企国企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诈骗的犯罪链条。
警方通过深入分析涉案犯罪团伙的数十万条公司资金流水、个人交易记录以及电子数据,核实了涉及甘肃8个市州应往届毕业大学生受害者400余人,涉案总金额高达8000余万元。目前,已成功追回损失1000余万元。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三大队大队长李学成表示,此案是公安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整治冒充部委国企央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涉及大学生就业诈骗方面破获的一起规模较大、组织严密、性质恶劣且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案件。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中。
主犯于某,曾是兰州某国企的临聘员工,对国企招聘流程了如指掌。离职后,他频繁出入兰州的酒吧夜场,塑造出“官二代”“高干子弟”的人设,以此吸引一群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同伴。
2021年,于某及其同伙打着有内部关系的幌子,开始诱骗身边人办理入职。他们不断扩展骗局,通过散布虚假招聘信息来拉拢“人头”。随着骗局规模的不断扩大,受害者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为了进一步掩盖真相,于某等人甚至成立了一家名为兰州风熹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并租赁多处办公场所冒充“考场”“培训中心”和“会议室”。
为了使骗局更加逼真,他们精心打造了一条从发布招聘信息、组织考试面试体检,到岗前培训的全流程诈骗链条。受害者甚至会收到伪造的工装、工牌和制服等“入职装备”。
警方破案后揭露,在于某的“公司”里,除了一个冒充正常上班的员工外,其余均为于某等人临时聘用的“群演”。这些“群演”或是扮演公司员工在工位上假装工作,或是假扮求职者与受害者在考场内“答题”,甚至冒充有内部关系的“大领导”以安抚受害者。于某等人则负责以各种话术安抚受害者,并在伪造证件、网站信息的灰黑产团伙中居中指挥,发放佣金。
有时,于某等人还会安排一些人到国企以合同工身份上班,并谎称不久即可转正。他们甚至带领新加入的受害者参观这些场景,进一步加深受害者对犯罪分子“无所不能”的印象,从而更加坚信对方能为自己办理一份体制内的工作。 随着骗局的深入,一些最初受骗的求职者开始询问关于入职的事宜,然而犯罪分子们却想方设法地拖延时间。他们制造出各种假新闻和借口,如伪造国企巡视新闻,或编造上级领导“出事”等理由,来安抚受害者并继续行骗。对于那些心存疑虑的受害者,犯罪团伙甚至会进行恐吓,以维持其骗局的继续。
“这种骗术成本极低,而回报却极高。”办案人员刘凯指出。每介绍一个“工作”,涉案人员通常能获得数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费用,经过中间人的层层加码,有的甚至能高达五六十万元。然而,在骗取到受害者的钱款后,这些犯罪分子并未选择藏匿或转移财产,而是肆意挥霍。他们租下高档别墅,邀请网红、艺人等享受奢华生活,或在夜店中大肆消费。
然而,在他们追求奢华糜烂生活的背后,却是无数家庭耗尽积蓄、背负沉重贷款,以及满怀期待却失望至极的毕业学子。案发前,犯罪分子于某等人已不敢回家,终日过着躲藏的生活。当警方找上门时,他们反而如释重负。“你们再不来抓我,我就要被人打死了。”面对警察,于某如此坦言。
尽管多部门已联合采取措施预防此类求职诈骗,并发布了多项防范提示和预警信息,但请托类就业诈骗的防堵仍存在诸多难点。公安部也已开展专项行动,加强对制售假章假证违法犯罪的全链条打击。然而,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和打击这类犯罪,仍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伪造成本低廉。制作假公章和假文件的材料与技术相对容易获取,甚至网上有人非法售卖简易的印章制作工具。警方揭露,犯罪分子常利用电脑软件排版伪造文件,某些模仿央企文件格式制作的假文件,在非专业甄别下,极易蒙混过关。 其次,这类犯罪的隐蔽性与迷惑性极强。犯罪团伙会仿照央企官方网站风格搭建虚假招募网站,这些网站的域名与正规官网相似,极易误导求职者。例如,通过使用与正规央企官网仅有一两个字母之差的域名,或在网站内容上大量抄袭央企简介、企业文化及新闻等,使求职者难以分辨真假。此外,嫌疑人还会通过租用短期场地或频繁更换地点来逃避监管。
在发布虚假信息时,犯罪团伙会选择监管较为宽松的网络平台或小型地方招聘网站。警方指出,这些平台对信息审核不严,导致虚假信息能轻易发布。部分受害者在案发后,因担心无法追回钱款或个人声誉受损,会选择听从嫌疑人诱导而放弃报案,从而降低了报案率与挽损率。
业内人士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多部门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监管,推动招聘平台落实责任,对审核不严导致诈骗信息发布的平台进行处罚,并建立平台的信用评价体系。同时,求职者需提高警惕,增强识别能力,在求职过程中仔细核实企业信息,并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企业注册信息、股权结构等。对于过于优厚的招聘条件应保持谨慎态度,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工作内容和自身职业规划。一旦发现可疑招聘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以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