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5 12:06来源:未知 人气:52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合肥师范学院学生秦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淮南人,淮河岸畔属楚国古地,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在她的记忆里面,过年最开心的是可以吃到各色各样的美食。年夜饭上最令她难忘的是圆子和甜汤。而吃完年饭,和小伙伴一起打灯笼、新年观赏抬阁和肘阁也是不少淮南人必须要做的事。
吃完圆子喝甜汤
圆子是淮南人年夜饭一道必备菜肴。秦瑞介绍,它与糯米圆子不同,是先用面糊和鸡蛋摊成煎饼,再把煎饼切成极小的碎片,之后加上猪肉末、葱和猪油等材料,将其捏成球状,在面粉中滚一滚,最后放在蒸笼里面。等到端上餐桌食用时,就会发现,圆子质软不硬,柔滑润喉,用筷子夹起也不会破碎——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为新春佳节增添了一份祥和的气息。
“过年前几天,我们家就要做圆子了,我妈妈做,我在一旁打下手,其实做起来还蛮复杂的,但我们家还是坚持做了好些年,也是希望把这个传统年俗保留下来。”秦瑞告诉记者,妈妈做好后,会让她先尝一尝,如果她评价不错,笑容便会浮现在妈妈的脸上。“她对自己的厨艺挺自信的。”
甜汤是淮南人年饭的最后一道上桌菜。秦瑞说,一家人买来红豆、元宵、葡萄干、蜜枣等食材,加入生粉、米酒等炖制而成。“烧好后,用好看的水晶碗盛出来,让人食欲大增。吃完年夜饭,每个人都要喝一碗甜汤,意味着大家甜甜蜜蜜到最后。”
妈妈烧的好喝还是饭店做的味道更佳?秦瑞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烧的”,因为“饭店会加入桂花等,味道也更甜,我喝不习惯”。她说,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会教他做圆子、甜汤,把年俗给传下去。
家家户户挂灯笼
不需要多少山珍海味,只有充满家的感觉和熟悉的味道,才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年夜饭。除了“吃喝”,淮南人的年味词典里还有“玩乐”二字。秦瑞回忆,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年三十晚上会和小伙伴一起打灯笼。
“每个小朋友的灯笼都不一样,有牛粪灯,莲花灯,火罐灯等。制作灯笼的步骤大致是用竹签、芦苇搭好骨架,在四周糊上纸,中间点上蜡烛。”秦瑞记得,有的小伙伴掌握不好平衡,会烧掉好几个灯笼,所以事先要多备几个。“现在过年小孩们通常都会在集市上,买电子灯笼玩耍,我个人感觉还是点蜡烛的灯笼更有味道。”秦瑞的话语中带着淡淡的遗憾。
秦瑞说,很多淮南人家都有过年挂灯笼的习俗。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祈福活动成年俗
说到淮南年俗,正阳关镇的抬阁和肘阁是不得不提的,它们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相传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传,古时一些女子在庙会期间求子祈福,若怀孕生下小孩,一般都要在庙会期间还愿。届时,孩子穿红披绿,或端坐在大桌上由家人抬着,或坐在父亲的肩上。这种求子祈福活动,经民间艺人加工整理之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抬阁和肘阁。
抬阁一般是由2至8个精壮小伙抬着楼阁、花轿、凉亭表演。小伙子们身着彩衣,在乐队的伴奏下,抬着扮演不同人物的小演员们缓缓前行。这些小演员多为5至7岁,身着戏服,或坐或站在扎制的楼阁、凉亭、花轿内和莲花台上,按人物造型表演一些动作。
肘阁从抬阁演化而来,由支撑者和表演者两部分组成。一般由一些身强体壮的大汉作为支撑者,表演者一般是5至7岁的小演员。大汉身负铁架子,艺人们称作“铁领衣”,即把铁架捆绑在腰背上,并从背部引出一根1至3米长的弯曲铁棍。因其弯曲似臂肘,故称肘阁。大汉们身着罗汉衫,用铁棍顶着铁架上的小演员表演。
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在锣鼓喧天的喜庆当中,演员们身穿着戏服,走在大街小巷中,踩着鼓点,尽情欢乐,成为不少淮南人的美好记忆。小演员们脸涂油彩,站在阁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动作,支撑者踏着秧歌步,送上美好的新春祝福,引得众人驻足观看,喝彩声不绝于耳。
王慧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郝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