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5 07:13来源:未知 人气:52
叶嘉莹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可见诗歌的存在对于一个人灵魂的重要性。在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蓝锡麟老师的新书《巴渝诗歌三百首》一书中,就有着这样的诗句: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这是萧绎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于六朝——那个久远的年代,它的名字叫做《折杨柳》,“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澈,游子泪沾裳”。
我不知道其他人读到这首诗是怎样的感觉,我读着它,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起了温暖的家乡,曾以为那是我不愿意久待的地方,可是有一天,我长大了,离开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又有一天,我的亲人永远沉睡在那个地方,而我,不得不在远方活着,家乡变成了故乡。
我不知道萧绎的思念是否像那高高的巫山,像那长长的巫峡,但是一程又一程的杨柳却表达着诗人的不舍与离别之情。那心心相映的朋友呀,离别之后,是不是像我一样怀念着故乡呢?
诗人的眼里,巫山似莲花一样美丽,而那巫峡的水又像明月一样光亮。
谁的故乡不是自己心中的白月光呢,不知道这是不是你心中的故乡,但它是我心中的故乡,在诗人萧绎的笔下,这巫山巫峡的美分明就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也最温柔的故乡。
所以,当寒夜的猿声响起,游子又怎能不泪流衣裳呢?
在《巴渝诗歌三百首》中,同样有卢照邻的《巫山高》一诗:巫山望不极,望望下朝氛。莫辨啼猿树,徒看神女云。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沾裳即此地,况复思远君。
同样是写巫山,我们似乎看到诗人正仰看巫山,俯观巫峡,惊涛拍浪之际,想起关于巫山的那些传说,思念由近即远,从物到人,从今到古。
在诗人的笔下,情即是景,景亦是情。
而当唐朝李涉的《竹枝词四首》时,是这样写的:“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关于巫山,关于巫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无论他们用了怎样的诗词去表达自己的看法,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很热爱自己眼中的所见。
巫山巫峡的高大险峻由来已久,它们是巴渝的独有风景,除此之外,巴渝一带的民风也极为淳朴,这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巴人诗2首就很好地反映了当时人的思想品行。《奉养歌》中,“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你。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孝,是一直是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本书录入的第一篇诗歌就反映了当时巴渝地区的人的质朴良善。
本书中,从先秦的诗歌开始,录入了屈原的《山鬼》,汉乐府,然后到六朝的乐府歌谣,隋唐诗人的杰作,五代、宋朝,直至元、明、清及近代诗人的吟咏诗。
在诗歌体系上,它的录入很系统,在关于诗歌的内容及质量上,可谓内容广泛,从山到水,从风土人情到友情、爱情、亲情无一不有,诗歌质量更属上乘,翻完这本书,你将熟悉的不仅仅是巴渝一带的风土人情,更是对历朝历代人文人墨客的一种缅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本书中精选的诗歌作者中,许多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巴渝人,然而,当他们经过这个地方时,他们还是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诗歌,读过本书,也许你会像我一样,悄然爱上这个地方,就像你心中从未远去的故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