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7 14:13来源:未知 人气:52
美国突然关掉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科研如何才能破局么?
一场数据“断供”背后的危机与转机 。
一、政策背景与禁令影响:从“开放共享”到“数据铁幕”。
2025年4月4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对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关闭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访问权限,涉及包括人类基因型-表型数据库(dbGaP)、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基因表达数据库(GEO)等关键平台。这些数据库曾支撑全球超75%的癌症机制研究,尤其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维护的SEER癌症数据库,已全面禁止中国用户登录,此前注册账号全部失效。
此次封锁源于2024年2月拜登签署的第14117号行政命令,旨在限制“受关注国家”获取美国公民敏感数据,涵盖基因组、健康记录等领域。美国司法部进一步明确规则,禁止相关数据交易,违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直接影响:
1. 科研流程受阻:依赖美国数据库的癌症流行病学、基因靶点筛选等研究被迫转向实验室试错,单课题成本或增加2-3倍。
2. 学术产出受限:使用中国本土数据的研究可能因“代表性不足”遭国际期刊质疑,影响SCI论文接收率。
3. 国际合作受挫:中美联合项目面临数据断供风险,需通过第三方机构间接获取,流程复杂化。
二、中国科研界的困境与反思
尽管早有预警,国内数据库建设的短板仍暴露无遗:
- 数据分散化:医院、机构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共享机制,尚未建成国家级肿瘤生物样本库。
投入与回报失衡:维护大规模数据库需上千人团队和持续资金,而国内更倾向“短平快”的论文产出,忽视底层数据基建。
原创性不足:2024年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CNS(《细胞》《自然》《科学》)发文占比仍低,研究多追随欧美方向。
一位C9高校教授直言:“若依赖国外数据的‘拐棍’被抽走,95%的国内生物医药研究可能现原形。”
三、破局之路:从“备胎计划”到全球合。1. 加速本土数据库建设
- 整合资源:推动医院、科研机构数据共享,建立统一标准(如中国生物银行China Kadoorie Biobank),打破“信息孤岛”。
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投入,借鉴美国NIH模式,组建专业团队维护数据库,提升数据开放度。
2. 拓展国际合作新路径
- 第三方桥梁:与欧盟、东南亚等不受限国家合作,通过数据中转或联合研究规避禁令。
- 学术外交:推动国际期刊认可本土数据,争取数据主权话语权。
3. 重塑科研评价体系
- 降低对CNS论文的过度依赖,鼓励本土期刊发展,构建自主学术生态。
- 支持原创性研究,从“跟跑”转向“领跑”,尤其在基因编辑、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
四、专家观点:危机中的“觉醒时刻”
-悲观与乐观并存:广州大学关跃峰教授认为,短期冲击难免,但长期倒逼中国科研转型;浙江湘湖实验室李果指出,本土数据库虽不完善,但“国产替代”已起步,类似华为海思的“备胎”或年内面世。
- 国际博弈视角:C9院校资深教授预测,若中国建成高质量数据库,未来或反制美国,“卡脖子”博弈将反转。
五,美国的“数据铁幕”既是挑战,亦是机遇。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芯片战让我们觉醒,数据库封锁将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唯有打破“数据殖民”,才能在全球科研版图中掌握主动权。这场危机,或许正是中国科研从“大”到“强”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