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8 11:27来源:未知 人气:52
采写:新京报田超
新媒体编辑:田偲妮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摄影:新京报郭延冰
部分内容整理自新京报2013年专题报道
主持人赵普曾说,《如梦之梦》是一部很怪的话剧。
时间怪
——总时长近8个小时,经过三次中场休息才将故事讲完。
空间怪
——剧场正中设池座,部分观众被“困”在戏中。舞台呈立体环形,彼此因果借代,表演流转不停。
叙事怪
——写实素材,因为梦的区隔与套叠,非正叙,非倒叙,非插叙。
意旨怪
——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结论开放,各得其所。
创意怪
——是冥想的画中画,亦是静修的菩提树。无法联系,却又普遍联系。看似意识混乱,实则层次分明。
但它,却是 华语戏剧作品里的一个“奇迹”。
图片由央华时代提供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如何,如梦之梦”,这是话剧《如梦之梦》开场时,五号病人和顾梦兰说的一段话。
大陆版《如梦之梦》自2013年首演至今,五年时间里有多少观众置身梦中?
12月19日下午,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了“话剧《如梦之梦》五周年庆典”活动。这次赖声川、许晴、胡歌、卢燕、金士杰等主创坐在台下,静静的听25位观众分享了他们的追梦故事。
从1990年一幅画前赖声川的灵感诞生,到这十几年间从初版到足本的《如梦之梦》,你了解它多少?《如梦之梦》又陪伴了观众怎样的“如梦”时光?
图片由央华时代提供
你了解的“如梦”
●《如梦之梦》全剧总长 7个多小时 ,完整版中场休息 3次 ,半场版休息 1次 。
●最新版“如梦”共有 12幕90场 。
●赖声川灵感来自《西藏生死书》中医生的故事——台版第 269页 ,大陆版第 245页 。
●全剧演员共 30个 。
●全剧有 400多套 服装,超过 100个角色 。
●演出环绕观众席四周进行,观众 360度 旋转观演。
图片由央华时代提供
《如梦之梦》可能是赖声川笑声最少的一个戏,却也不时满堂欢乐;这或许是赖声川生命意境最深远的一个戏,却又能让每个人感受到自我。
在 2013年大陆版首演前,曾有三个版本 。
第一版:26个学生“包圆儿”
演出单位:台北艺术大学
演出地点:台北艺术大学 展演艺术中心戏剧厅
演出时间:2000年5月18日-28日
演员:黄士伟、梅若颖、徐堰铃、时一修、刘美钰、周姮吟等
2000年初,赖声川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客座讲学,他与学生一起发展了《如梦之梦》的最初片段,涵盖了1、2、3、6、7、8幕,戏长三个多小时。2月底,他回到台湾,带领台北艺术大学的学生组成庞大剧组,为戏的背景做调研,同时继续发展故事。5月,《如梦之梦》在台北艺术大学首演。
首版《如梦之梦》由26位学生演员饰演几百个角色。但尽管佳评如潮,没有人指望这部戏能复演——改造过的剧场牺牲了一楼大部分座位,演职人员恐怕多过观众,成本太惊人。
参演2000版“如梦”的黄士伟后来成为相声瓦舍的主力之一。图片出自新京报2013年专题报道
第二版:明星加盟,转椅拍卖
演出单位:香港话剧团
演出地点:香港文化中心剧场
演出时间:2002年5月4-22日
演员:汪明荃、毛俊辉、秦可凡等
2002年,赖声川受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之邀,为剧团25周年排演粤语版《如梦之梦》。毛俊辉用了一个月时间说服董事会,想将该剧作为香港话剧团的转型之作,从此不再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
在这一版中,毛俊辉不仅自己亲自上阵扮演“法国伯爵”,还特邀香港明星汪明荃挑大梁出演“顾香兰”。首演前一个月,票就卖完了。演出时,包括林青霞、徐克、杜可风、梁咏琪等影视圈人士都前来观剧。
不过因为票房收入实在太少,在演出结束后,香港文化中心小剧场还将演出使用的两三百张可360度旋转的扶手椅,开放限量认购,所得资金用于资助剧团后续的制作。
汪明荃出演“顾香兰”。图片出自2013年新京报专题报道
第三版:表坊+戏剧学院
演出单位:台湾表演工作坊
演出时间:2005年4月24日-5月6日
演出地点:台北戏剧院
演员:金士杰、丁乃筝、卢燕、赖梵耘、徐堰铃、时一修、刘美钰等
2005年,正值赖声川的剧团“表演工作坊”20周年,《如梦之梦》在台北重新启航。主创和演出阵容融合了表演工作坊和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的力量。原本1550个座位的剧场,经改造后,舞台上的“莲花池”和此版新增的一楼看台区各有250个座位,楼上的学生席也是二百来个座位,于是全场可售座位大约七百来个。
2005版中金士杰主演“五号”病人,朱芷莹、丁乃筝、卢燕分饰青年、中年和老年“顾香兰”,徐堰铃、时一修等首版阵容继续参演。
2005版中金士杰(左)主演“五号病人”。图片来自2013年新京报专题报道
再就是后来2013年台湾表演工作坊+北京央华文化的大陆版了,当年演出阵容依然强大——金士杰、胡歌、李宇春、许晴、史可、谭卓、徐堰铃、刘美钰等。
图片由央华时代提供
《如梦之梦》的诞生源于——一幅画、一座古堡、一场车祸、一次灵修。
一幅画
1990年,赖声川在罗马展览宫参观画展时,看到杨·勃鲁盖尔的一幅画,画中墙上、地下到处都是画。“画中画”的概念令赖声川联想到“故事中的故事”,他写下“在一个故事中,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梦中,有人说了一个故事”。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如梦之梦》整出戏的第一句台词。
一座古堡
1999年,赖声川与家人临时起意去法国诺曼底旅行。穿过诺曼底到了布列塔尼,他们住进了一座城堡,城堡中一幅画像引起了赖声川的注意,这是过去城堡主人的画像,原来他是一位法国驻意大利大使。在文化差异和文化震撼下,一个关于“如果”的游戏在赖声川脑中悄悄启动:如果他在中国爱上一个中国女人并把她带回这里,女人站在这里,看着日落,会作何感想?等想法产生。结束旅行回台湾后,原先的剧本构想报废,赖声川只得重新想一个用到演员比较多的故事。
一场车祸
1999年10月,伦敦近郊发生一起火车相撞的车祸。几个星期后,赖声川在报上读到一则消息,标题是“车祸的死亡人数要重新修正”,原来有人在车祸中发现自己没受伤,但他们没回家,而是买张机票出国去了。这则新闻令赖声川惊呆了。不久后,又有一篇报上的文章引起赖声川关注,文章说的是现代医学中有越来越多无法诊断的病症,病人的死亡无法获知原因。
一次灵修
1999年11月,赖声川到印度菩提伽耶参加佛法研习营,随手带上了读过多遍的《西藏生死书》消磨时间。某天晚上,他随意翻开书,却读到一段他不曾记得的内容。那说的是一个刚毕业的菜鸟医生,在伦敦一所大医院上班第一天就遭遇病人的连续死亡,她深感无措,难过又自责。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告诉她,听濒死的病人说故事,就是对其最好的慰藉。至此,关于新戏的线索开始隐秘地展现在赖声川眼前。
第二天午后,赖声川来到舍利塔,开始将心中所想尽数“倒出”。
但这种奇特的观演方式,也带来了巡演的诸多不便:比如本要去新加坡演出,但当地的法律很严格,不允许布景与观众太靠近,于是只能暂且作罢,后在票面上作出特殊标注行程才得以进行;以及剧场要空出许多座位不能卖票,装台必须需要一周时间等等。
近8小时、舞台设计及改造工程庞大、观众席座位变少……这些都让《如梦之梦》成为一部很难赚到钱的戏,以至于大家不得不用“疯了”“倾家荡产”等词汇来形容它。
但赖声川想通过《如梦之梦》表达自己的态度。
2000年《如梦之梦》首演时,赖声川说,他亲眼看到整个台湾剧场都在走向产业化和娱乐化,这是社会的演变,而他抗拒的方式就是《如梦之梦》,它不是为娱乐,来看的人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某种追求,某种成长。
赖声川说,他也想探讨另一个话题:艺术到底值多少钱。
近五年,观众的“如梦”
导演赖声川在今天庆典活动的舞台上
《如梦之梦》五周年庆典活动今天由央视主持人张越主持,许晴、胡歌、卢燕、金士杰、闫楠等40多位演职人员一一登场与观众见面。
随后,他们将各自的梦依次传递给别人,在注目和静默的表演中传递出五年来的人生情感、认知和寄托。整个表演奇妙而生动,在《走进你的梦》的音乐中呈现出一种仪式感。
卢燕、胡歌、许晴等主创与观众进行“梦的传递”,今天的主角《如梦之梦》让给了观众
活动的主角是25名从报名活动中选出的观众代表,他们中有普通观众、有癌症患者、有媒体人、还有因话剧结缘的夫妇。有观众说:“这是一群天才的造梦人,送给追梦人的礼物,里面对生命的思考,希望在下一个五年能继续陪顾香兰入梦。”
今天“如梦”舞台上的主角们
他们造梦,观众追梦
(摘选自观众代表发言,按发言顺序排列)
“
2013年,第一次听说《如梦之梦》上演的时候我人在国外,于是等了4年,终于在2016年圣诞在这个剧场里获得了很好的一次观剧体验。我想感谢所有主创为我们编织的这场亦真亦幻的梦,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观众,在看完这场戏后,在这场梦里都或多或少的照出些许的自己,从而对人生因果的轮回和无常都有了新的感触,谢谢《如梦》。
——雷丝
”
“
10多年前,我是第一次看到了《如梦之梦》的片段。当时是在北京人艺小剧场,由中戏的学生们用不同的桌子搭成的舞台上,表演了一个小时的片段,当时我看的就已经潸然泪下。那个时候我就问赖声川老师,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全本的《如梦之梦》?当时赖老师无奈笑了一下说:“我也不知道啊。”
这个戏特别大的难处在于,它不不仅仅是导演的奇思妙想,而且在制作上有很大难度,基本上没什么人能疯狂到把它搬上舞台。五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戏要搬上大陆舞台的时候,我想知道什么人有这样的勇气。我采访了已经忙的焦头烂额的制作人王可然…….他说了很多幕后的故事,但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个你别写,他不想去诉苦,而是希望通过这戏能让中国戏剧的格局往前走一步,这部戏不仅对创作者来说是个圆梦的过程,对于观众和剧场也有很大的启发。
——王润
”
观众代表金秋
“
关于《如梦》的故事,我想起五年前制作人王可然问过我,你那么喜欢赖老师,你最想看他的哪部戏?我说最想看的是《如梦之梦》,我是有私心的,因为还没有看过足本的《如梦之梦》。后来没想到,可然和他的央华团队完成了这个“奇迹”,圆了我作为一个观众的梦。大陆版《如梦》无疑代表了当今华语戏剧最高制作水平,会被载入史册。
另外,我还想说,要向《如梦之梦》所有的演员致敬。最近关于“表演”的话题特别热,但我始终想说,关于表演,尤其是“演员”,绝对不可能诞生在一个综艺节目中,只可能诞生在舞台上。而一个真正的好演员,只可能诞生在《如梦之梦》这样有能量的舞台上。我记得赖老师在《如梦之梦》剧本扉页上写的话,第一句是:献给世上所有的旅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都很长,还好有《如梦》相伴。
——金秋
”
“
今年是我第三次看《如梦之梦》,与《如梦》结缘来自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从那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只有《如梦》才能让人留了魂,从开始的看客、迷惑,到追问,再到慢慢的理解、释然。 让人学会放下,学会珍惜,敬畏因果。
我想当我四五十岁,甚至年龄更大的时候再来看《如梦》,一定还有会更多的收获。
我在殡仪馆工作,2017年有100个人在问我,你害不害怕。其实,当领导把我派到那里的时候,我真的不害怕。因为2015年我看了《如梦》之后,我送走的每一位逝者,都带着自己的梦进入下一个旅程,我为他们祝福。
——安然
”
“
2013年4月的时候,我就在二楼那边的观众席碰到一个陌生的男人。因为戏,我们聊了两句,后来就互留了手机号。两年以后,我们举行了一场婚礼。当时婚礼的主题我们想都没想,直接就定“如梦之梦”。非常难得的是,赖老师和乃竺姐还帮我们录了一段祝福视频。
我一直都非常非常的爱戏剧,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戏剧可以帮我找到人生伴侣。今年是我第四年看《如梦之梦》,它已经变成了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梦。我要感谢所有的主创,特别感谢《如梦》把我老公从茫茫人海中,送到了我身旁。
——马冉冉
”
观众代表马冉冉及老公
赖声川听完观众的分享十分感动,10多年前创作这个戏时,他并没有想那么多,也不会预设什么样的人看了会有什么感觉,而是一次不受任何限制的创作过程,“当时有个一个简单的愿望,这部戏能不能表达出人类生命中的因缘际会、因果?它是多么复杂”。
而今,主创们造梦,竟也圆了观众的许多梦。
《如梦之梦》,期待下一个十年之约。
上周我们推出演员张若昀的访谈,并送签名照
“当红小生”会过气,但“舞台迷”张若昀不怕
今日公布签名照福利中奖名单,截至12月19日中午12点,点赞数排前两位的朋友为:
请两位朋友将快递地址和电话姓名发至后台哟~
输入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