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9 05:57来源:未知 人气:51
01
广州人最近过上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呼风唤雨的日子。
就连一个从来没感觉过失重感的200斤胖子,走在广州街头都第一次体会到了站不稳的滋味。
直径大于5cm,堪比保龄球一样的冰雹,更是从天而降。
这哪里是什么冰雹,完全就是从高空抛“石头”,就看谁更硬。
这“石头”哐当哐当地往下掉,所到之处无一幸免。
不仅连反应神速的鸭子和鸡都没能躲过。
还有房顶。
车子。
挡风玻璃,全部砸出拳头大小的洞。
就连美女的额头,也不能幸免。
这包肿得和冰雹一样大,真有点“冰雹妒红颜”的意思。
你说,光是天上下冰石头也就算了,毕竟躲在屋里还算安全。
可随着多地暴雨红色、雷雨大风红色、冰雹橙色预警生效,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镇竟出现了高强度的龙卷风。
这风力有多强?
据广州市气象部门初步研判,龙卷风的强度为3级强龙卷(相当于风力15~17级)。
虽然持续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移动路径长度约1.7公里、宽度280米,但却造成了区域内的141家厂房受损,有多人伤亡的惨痛悲剧。
好在龙卷风起的时候,是个周末下午,很多工厂正值放假,不然伤亡程度想必会更加严重。
说起这次的龙卷风,不仅让广州人开了眼界,就连整个中国都开了眼界。即便在被称之为“龙卷风王国”的美国,这样强度的龙卷风也很少见。
02
有网友在飞机上拍到了龙卷风起时上空的景象,白昼如黑夜,惊雷穿过厚重的云层,宛如仙人下凡。
还有乌云里紫光乍现,这是怎么了?难道广州触犯了天条?
在出现龙卷风的钟落潭镇,车行之处就像世界末日里的景象,狂风夹杂着暴雨,碗口大的冰雹从天而降,电闪雷鸣,异光闪现。
龙卷风经过的地方,不少东西都被吸进了风眼,随着龙卷风的卷动慢慢上升。
而当龙卷风遇到高压线的时候,天空数次闪出巨大的火光,就连坐在远处的车上,拍摄下这一幕的网友都惊叫不已。
虽然广州的台风天气也不少,但这样阵势的龙卷风,广州人也是甘拜下风。
很快,天降异象的广州,就因为冰雹、龙卷、雷电、大风齐上阵,连上了多条热搜。
特别是广州这次经历的强对流,更让广州的天气癫成了本地人都不敢想象的样子。
当然,前面说的龙卷风和大冰雹就和强对流天气有关。
总之一句话,就是长时间的高温高湿,母体风暴强烈发展,才导致了这样短时间的极端天气出现。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据中央气象台4月28日06时发布的暴雨蓝色预警:
在4月28日08时至29日08时,除了广东东部外,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四川盆地中东部、重庆西部、福建南部等地都会有大到暴雨,局地还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回想起前不久南昌的那场妖风,从房间里都能把人吹走坠亡,再来看这次广州出现的龙卷风,更能说明如今的极端天气已不是我们认知里的极端天气了。
而在短时间内,两地相继出现的灾难性极端天气,背后都有个罪魁祸首,那就是“强对流”。
0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貌似近几年这样的极端天气就常常在网上出现。
最近一次,是2023年端午前,南方陆续进入梅雨季,长江中下游及贵州、云南、广东、海南岛等10余省(区、市)均有暴雨出现。
当年6月17日和18日,贵阳的特大暴雨,更是宛如黄果树瀑图“附体”。
可就在南方普遍“涝”的时候,北方却进入了“炙热模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均出现40℃的高温天气。
以至于四大火炉之一的重庆,竟被当选为“避暑胜地”。
不仅中国北方,当时放眼全球,都在面临高温的考验。
从2023年4月以来,极端高温不仅引发了欧洲的水资源危机,就连被欧洲人称为 “菜篮子”的西班牙,降雨量也创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接下来的5月,极度的干热更是使加拿大的山火持续蔓延,烟霾一路南移,侵入美国东北部和南欧;
再到6月,美国南部多个州出现高温报警状态,有超过4200万人处于高温之中;
而几乎同时,据美联社援引当地官员的表述,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和比哈尔邦,至少有96人因高温而死亡。
所以,极端天气并非今年才有,而是这两年好像变得特别多,也特别频繁。
时常关注天气的网友也许就深有感受,似乎最近几年的夏天,几乎年年都是“史上最热”。
这也让很多人知道了“厄尔尼诺”现象,和与之对应的,冬天常出现的“拉尼娜”现象。
虽然专家说了,强对流天气主要是龙卷风、雷暴和雷雨大风等,和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之间的关联性肯定是1+1>2,在相互作用下势必会引起更加极端的天气出现。
04
就拿“厄尔尼诺”现象来说,它形成的原理就和强对流天气差不多。
众所周知,强对流天气是因为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而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虽然形成的过程很快,强度也很大,但却有空间尺度小的特点。
说简单一点,它的形成就像浴缸中的水和油一样,当密度较小的油处于水缸底部,而水处于上部时,一定会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最终油会浮到水面上。
放在空气里,就如冷空气和暖空气交替反复作用,形成湿热空气流,最终形成强对流天气。
而“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理也差不多。
它名字来源自西班牙语“El Niño”,意为小男孩,也叫圣婴,最早是由秘鲁渔场的渔民们发现的。
他们发现,每隔一段时间(2-7年不等)就会出现一股暖流,导致海水升温,冷水鱼类大量死亡。
当时还没有人能解释这种现象,大家就以为是“圣婴”降临,并把这种太平洋海水异常升温的现象称之为“厄尔尼诺”。
直到20世纪70年代,气象学家们在查阅了二战以来30多年的天气记录后发现, “厄尔尼诺”现象常常伴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才对它开始进行研究。
最后,才发现了它的形成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太平洋的海平面西高东低,海水温度也是西暖东冷。
但当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地震,或者地球自转减慢,又或者东南信风减弱,就有可能导致太平洋西侧海水向东回流,造成太平洋东部的水温异常升高。
而海水温度升高,又会干扰大气正常环流,原本干燥少雨的地区会变得多雨,甚至引发洪涝灾害,而原本湿润的地区降水减少,出现干旱和森林大火。
就像一个捣乱的“小男孩”,通过海洋和大气的冷暖空气作用,造成气候的反常。
具体表现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并且,拉尼娜通常会紧跟厄尔尼诺,但发生的频率要低一些。
而厄尔尼诺现象的破坏力,就像美国的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斯那句著名的话: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煽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在两周后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只是,让人不可忽视的是,它会通过大气环流,与各种因素(其中就包括强对流)互相作用,导致更加严重的极端气候出现。
05
按理说,它出现的周期不规律,平均每4年出现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为1~2年。但最近几年却频频出现,据专家推断,和飙升的碳排放有关。
因为这样导致了海面温度的上升。
随之而来的是,特大飓风袭击夏威夷岛,印尼和澳大利亚出现严重干旱,欧洲酷暑难熬,非洲发生干旱……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东南亚出现干旱和森林大火,南美持续暴雨、渔业资源骤减,中国也在1998年发生了特大洪水……
还有,我们大多数人最印象深刻的2015~2016年,这两年的气温是全球1850年以来历史最暖纪录,从而引发全球范围的洪水、干旱、气温上升等问题。
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才更让人细思极恐,粮食减产、传染病爆发、森林大火、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换句话说,厄尔尼诺就像给各种极端天气加了buff,让他们持续时间更久,强度更大,导致的灾难性更加严重。
所以,在面对2023年的高温,已经带来了加拿大的山火、西班牙的干旱,如果厄尔尼诺现象不断增强,那是否2024年有可能刷新2016年的纪录,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呢?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但需要警惕的是,也许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不是极端天气更多了,而是全球温度到了快速上升的一个阶段。
就像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的那样:
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和极端事件频发强发是不争的事实。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当然,这一切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但这永远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人类要发展对环境就一定有污染和破坏,如果要保护环境,那人类的发展就会放缓,或者停滞不前。
虽然我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但也只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因为一方而牺牲另一方都不可能。
最后希望,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分子工程、新能源等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能解决这个世界难题,让极端天气在未来逐渐减少,在一种可控的范围之内。
的确,没有地球,所有都是空谈。
原创不易,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转发与留言,是猫叔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