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23 09:35来源:未知 人气:51
最近,关于埃隆·马斯克宣布在5月底辞去美国政府效率部(DOGE)负责人的“假新闻”似乎越来越真。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马斯克答应削减政府20000亿美元的开支这事儿,完成起来真是不容易,才搞定1300亿美元;二是马斯克和特朗普总统的“蜜月期”结束后,对美国的关税战和全球战略等问题看法渐渐不一致;三是马斯克和副总统万斯还有其他内阁成员之间的矛盾也不少;四是他手下的9家重要控股公司,特别是特斯拉,最近遭到了不少攻击,损失超过7000亿美元。
马斯克的辞职表面看似个人选择,实际上却反映出美国政治生态中,新兴科技资本和传统保守力量及深层政府利益集团之间矛盾加剧的一个重要事件。这场辞职风波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特朗普政府内部两股力量的撕裂:一边是以万斯(J.D. Vance)为代表的“铁锈带老白人”基本盘,另一边是象征着“硅谷-华尔街复合体”的马斯克所在的新兴资本集团。前者是特朗普2016年胜选的“造王者”,而后者则是其2024年连任时试图整合的新盟友。
一、科技巨头与传统势力之间的权力斗争:结构性矛盾的显现。
从新增冲突的角度和数据的支持上看:
马斯克和特朗普在政策上有不少实质性的不同看法。
① 关税和全球战略的碰撞:马斯克积极推动在印度建厂的计划,打算投个20-30亿美元,而特朗普却以“美国优先”为口号,逼着他放弃这个想法,甚至对进口汽车加收25%的关税,直接影响了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的供应链。这事儿暴露了两人对于全球化和本土保护主义之间的根本分歧。
外交跟军事利益的死磕:马斯克的团队暴露出国防部和军工合伙伙计们之间那些高价的无效合同(可还涉及特朗普的竞选大金主),这可是直接冲击了特朗普的“分赃江湖”。
白宫里边的权力争斗越演越烈。
副总统万斯可不止是嘴上说说,他不仅大声吐槽马斯克的裁员政策,还和白宫的幕僚长联合,直接向总统施压,要求把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给撤了,想要掌控人事大权呢。
国务卿鲁比奥和马斯克在会上明着对喷,鲁比奥指责马斯克“只会作秀”,而马斯克则反击他“就没开除过一个人”。这场争吵从原本的政策争议,直接升温到了一对一的个人冲突。
司法和舆论的反制
联邦法院判定马斯克裁掉的试用期员工需复职,指责其裁员行为有“欺骗性质”。
② 调查显示,接近60%的美国民众对DOGE的裁员政策表示不满,抗议活动不仅限于街头暴力(甚至有人烧了特斯拉门店),还延伸到司法诉讼。
⒋大规模裁员触及了大家的底线。
马斯克主导的政府效率改革,实质上就是一场专门针对美国官僚体系的“手术”。
马斯克通过减员10万联邦工作人员,以及关停国际开发署等机关,想要把政府的运作变得像硅谷那样高效。但这种大胆的改革直接碰到了传统政治网络的利益链条:被裁掉的公务员大多都是工会支持的民主党基本盘;关停对外援助机构,势必削弱了国务院等传统部门的权威;而且,连国会议员财产来源的问题都被提出,真是触到了两党的禁忌。万斯则指责马斯克“越界当选官”,这无疑是传统势力对科技资本侵占政治领域的强烈反击。
二、利益重构的代价:新增受损与获益主体在利益重构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人受损,有人获益。这种变化带来的代价,往往不仅仅是个别人的损失,而是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新的政策和改革,有可能引发一些群体的不满和抗议,尤其是那些传统利益的受损者。同时,新的获益主体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浮现,他们可能是一些新兴行业的公司,或者是政策改革后获得更多资源的群体。因此,利益重构绝对是复杂的,不仅关乎经济利益,还涉及社会公平与正义。
在利益重构的背景下,新增受损者往往是那些原本享有既得利益的群体。例如,某些行业可能因政策调整而面临产值下降,导致相关从业人员失业或收入减少。同时,个别社会弱势群体如农民或低收入家庭,同样会因为这一过程而受到影响。他们常常被忽视,成为改革的牺牲品,承受着转型带来的沉重代价。调整利益格局时,得关注这些人的声音,确保社会公平。
跨国科技资本方面,SpaceX因为马斯克的政治化标签,结果错失了一些军方订单,星链计划也因此遭到国会的审查。
新兴市场的伙伴关系方面,缅甸遭遇强震后,美国因为国际开发署的撤回没法提供帮助,而中国则抓住机会扩大“一带一路”在那边的影响力,弥补了美国的软实力缺口。
2. 受益者的灵活调整
本土能源公司:特朗普靠着DOGE推动改革停滞,加快了页岩油开采项目的审批,传统能源游说组织的影响力又回来了。
反科技寡头的民粹力量:万斯派在推动立法,限制企业高管参与政治中,得到了铁锈地带选民的拥护,而马斯克则成了“政治牺牲品”。
三、辞职引发的连锁反应:新的系统性效应
1. 政治格局重塑中的“特朗普迷局”
马斯克辞职之后,特朗普想要拉彼得·蒂尔等保守派科技大佬入伙的计划碰了壁,蒂尔还公开对DOGE改革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民主党通过司法上的成功(复职裁决)开启了“公共服务复兴运动”,到2026年中期选举时,民调支持率飙升至52%。
经济波动的细分数据
特斯拉的股价从2025年1月的巅峰下滑了45%,市值损失超过7000亿美元;而上海工厂的交付数量同比锐减了一半,比亚迪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24%(特斯拉则降到11%)。
马斯克的社交媒体平台X的估值掉了60%,还遭遇黑客攻击,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让人感到不安,同时广告收入也同比降了37%。
3. 社会治理中的“技术理性崩溃”
教育部裁员致280万学子的助学贷款审批延误,加州高铁项目因为流程卡壳,预算暴涨到1200亿美元(是最开始的三倍),这暴露出技术官僚根本没法解决体制内的腐败问题。
国际秩序正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欧盟已经对马斯克的平台展开反垄断调查,而德国则以“干预选举”为理由,对特斯拉的工厂扩建进行了限制。与此同时,欧洲市场对中国电动车的依赖程度已经飙升至68%。
四、未来推演:新路径与概率调整
路径一:科技资本“去政治化”回归(新增,概率20%)
马斯克辞职后,硅谷大佬们纷纷与政治拉开距离,组建了“科技伦理委员会”自我约束,以换取更宽松的政策。特斯拉也在加速把产能转移到中国和中东,以躲避美国国内的风险。
2. 路径二(原来的概率35%调整为30%)
①万斯派的“反寡头法案”因为科技资本的游说受挫,开始煽动反移民情绪,把经济失衡怪到“全球化精英”身上。虽然短期内民粹支持率上升,但这也加剧了红州和蓝州之间的对立。
3. 路径三(原本的概率由25%提升至30%)
①美联储不得不为债务赤字买单,到2025年Q3,通货膨胀飙升至9%,引发股债一起暴跌;如果特斯拉破产,科技股会迎来一波抛售潮,纳斯达克指数可能会单日跌个10%。
结束语
制度崩溃的量化比喻
数据可见,美国的联邦债务在DOGE改革卡壳后又突破了36万亿美元,人均背负的债务超过了10万美元,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倒挂达到了历史最高值,2年和10年期的利差竟然达到-1.8%。
全球一比,中国的“数字政府”试点项目可真厉害,节省了行政成本23%。相比之下,美国的DOGE项目只达到了13%的节省目标。这下可看出制度效率上的明显差距了。
撕裂当中的秩序重塑
马斯克的辞职可不是小事,而是美国制度韧性测试的开端。当科技资本的效率和传统政治的庇护真的是没法调和,民粹诉求、全球化红利又严重失衡,这美国正处在一个重新洗牌的关键时刻。这次辞职风波可能传达的不是某个政治人物的起伏,而是一个帝国调节机制的无能。就像加州高铁那烂尾的轨道暗示的一样,程序正义变成利益博弈的幌子,局部的技术修修补补也难以阻挡整个系统的崩溃。
马斯克的辞职可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它反映了美国“技术理性”对“制度黏性”的一种无奈。当硅谷的算法跟不上华盛顿的潜规则,整个帝国的调整机制似乎已经走到了极限。马斯克的醒悟和辞职,可能预示着美国梦的暗淡,将是美国加速衰退的前兆。
(作者金思宇是中国智库的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秦安战略智库的核心成员、远望智库的产业顾问以及国盛战略智库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