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6 16:11来源:未知 人气:55
卷首语|开场白
什么是初心?
初心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初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
有的初心走着走着丢失了,而有的初心走得再远,我们依然会坚定地去靠近他。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当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抛开一切世俗的附加,我们所坚守的信念和本心是最为宝贵的,它存在于向善、向美、向真的追求当中。
时隔一年,朗读者又和大家见面了,不知道这一年大家过得怎样?是否别来无恙?
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朴素,但是它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
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的本心最近的那颗心。
语录|文摘
1、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卡尔·马克思《致燕妮的信》
2、我无法强迫自己顺应流俗,也不愿碌碌无为,听天由命。我要拥抱万里长空,我要把世界融汇于心胸。——卡尔·马克思《感触》
3、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卡尔·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4、我 51 年开始,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翻译马列著作了,一直到 2005 年底,所以算起来是 55 年。马克思在高中时期,他就立志要为解放全人队而奋斗,所以当代的青年,你们青春的光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为理想而奋斗,自由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宋书声(中国编译局局长、中国译协创始人)
5、《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6、我觉得这种初心就是我每次遇到什么事都可能考虑要不要继续做,继续走下去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我记得当初是为了什么出发。我希望我活成就是我最开始期待的我自己心中的样子,不是活成别人期待我成什么样子。——徐卓
7、扎龙湿地的丹顶鹤群中,有过多少感人至深的亲情友爱。然而仙鹤有爱,却不会有恨。面对至情而圣洁的仙鹤,人类是否多少会有些愧疚呢?——张抗抗老师《白色大鸟的故乡》
8、海明威《真实的高贵》
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领航员。
但是,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为例,它是一团纠缠在一起的纱线。丧心之痛和幸福祝愿彼此相接,使我们悲喜交加,甚至死亡本身也会使生命更加可亲。在人生的清醒时刻,在哀痛和伤心的阴影之下,人们与真实的自我最为接近。
在人生或者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的自制、耐心和规律。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证明,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非常微少的。
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9、季羡林《八十抒怀》
看一看自己的身体,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看一看周围的环境,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金色的朝阳从窗子里流了进来,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时令正是冬天,叶子落尽了,但是我相信它们,正卷缩在土里,做着春天的梦。
而回头看呢,是在灰蒙蒙的一团中,清晰地看到了一条路。路极长,是我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贫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我成了陶渊明的志东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国家对别人有益的事。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里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10、何止与米,相期以茶。——冯友兰
11、贾平凹《秦腔》
清风街的故事该告一个段落了吧,还说什么呢?清风街的事要说是大事,都是大事,牵涉到生离死别,牵涉到喜怒哀乐,可要说这算什么呀?真的不算什么。太阳有升有落,人有生的,当然有死的,剩下来的也就是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像水一样不紧不慢的流着。
12、贾平凹《浮躁》
这情谊有什么错吗?它是纯洁的,真挚的,常忆常新的,似乎就是她从此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上的一袋干粮,永远值得咀嚼。让金狗再全心全意地来爱她已是不可能,且这种奢望在小水看来已近于荒唐,甚至可耻。但是她愈来愈多的体会是,被别人爱是一种幸福,而爱别人则是一种更长久无限的幸福。
13、贾平凹《月迹》
我们就又扬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14、贾平凹《山本》
秦岭,一道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着黄河长江,统领了北方南方。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当然他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
我就是秦岭里的人,生在那里,长在了那里。话说:生在哪儿,就决定了你。所以,我的模样便这样,我的脾性便这样。
当一切成为了历史,灿烂早已萧瑟,躁动归于沉寂。回过头看去,巨大的灾难,一场荒唐,心里什么也没改变,依然山高水长,苍苍茫茫。没改变的还有感情,无论在山头或河畔,即便在石头缝里和牛粪堆上,爱的花朵仍然在开,不禁感慨万千。
15、贾平凹《西大三年》
他忘不了的是授过他知识的每一位老师,年长的年轻的。他热爱每一个同学,男性的,女性的。他梦里还常梦到图书馆二楼阅览室的那把木椅,那树林子当中一块怪模怪样的石头,那宿舍窗外的一棵粗桩和细枝组合的杨树,以及那树叶上一只裂背的仅是空壳了的蝉。
整整 15 年后,他才敢说,他曾经撕过阅览室一张报纸上的一块文章,而且是预谋了一个上午。他掏了 3 倍价钱为图书馆赔偿的那本书,说丢了,那是谎言,其实现在还保藏在他的书柜里。他在学校偷偷吸烟,他远远看见一个留辫子的女学生而作了一首自己也吃惊的情诗。
1975 年的9月,他毕业了。离开校门时,他依旧提着那只绿皮破箱子,又走向了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故事|采访
1、薛其坤
他曾经是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如今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而他更受到大家推崇的地方是因为由他带领的学术团队在世界上首个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也被杨振宁先生称为是,这是在中国本土实验室里首个出现的诺贝尔奖级别的实验,因此他也获得了第一届中国未来科学大奖。这个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
董卿 :我知道您是来自山东临沂一个农村家庭,对,您小时候就对科学感兴趣吗?
薛其坤:那个时候应该说是一种朦朦胧胧的这么一种,很朴素的这么一种目标。要当一个科学家的讲师多么的伟大,因为我们在学课本的时候会学到牛顿,会知道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给人类社会带来这么大的这个福祉。那时候在村的话,课桌是把一个树把它劈开,整个这个树作为我们的课桌,凳子是自己家带着。从当时的学习成绩来讲,我最有可能能考上大学,所以家里把所有的支持都放在我的身上了。
董卿:后来您就报考了山东大学的物理系?
薛其坤:是的, 1984 年大学毕业的那一年选择了考研,第一次我的高等数学考了 39 分,第二次没考上的时候,这个我比较擅长的普通物理或者大学物理也考了39,所以这两个 39 分让我非常的郁闷,我就说可能因为和别的成绩差别比较大,这也正好暴露了我在这个基础知识上的短处。所以考一次应该是帮你的这个基础知识打扎实一次。非常好的一个机会,最后在大学毕业的第三年还考上了研究生。
董卿:1992 年,您当时是去日本的仙台东北大学研究所开始读博。那是您人生非常艰苦的一段求学的经历。
薛其坤:那应该说是在我个人成长中最难的一段时间,你也不懂日语,你也没有一个朋友,也自己的夫人和孩子也不在这个旁边,更重要的就是你这个语言的不通。对你学习这种高精尖的实验技术,那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你都不是听不懂话,你怎么去学习?所以经常受着导师的批评,而且那种批评是带着一种蔑视的这种眼光。所以我一年有七八个月的时间想放弃,想回家,想回国。
董卿:那段时间特别难熬。可能也是因为您碰到了一个特别严厉的导师,樱井利夫。
薛其坤:他是一个极其严厉的导师。他那个实验室有一个外号叫 seven eleven,就要求必须在7点之前到达实验室, 11 点以后离开实验室。偶尔一天我找个理由,我说 7 点半来。这个对他是绝对不允许这个现象出现的。
董卿:困吗?
薛其坤:困呀,是真困。
董卿:有坐下来睡着的时候吗?
薛其坤:日本的厕所比较干净,就把门关上,自己打个盹。经常会发生。
董卿:坐在马桶上打?
薛其坤:对,坐在马桶上打一个盹,不能长了。你要得保证你 20 分钟出去一下,可能没人注意到你。这是我当时觉得自己还是挺聪明的一个主意。
董卿:您还记得让您最受不了的是什么?
薛其坤:我一个小导师,叫我花了 3 天的时间,把几千个上万个螺丝摆得整整齐齐,严格地进行分类。当时我一个最直觉的感觉是在侮辱我,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分类、这次锻炼,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科学家基本素质培养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董卿:那他从什么时候改变了对您的看法了?
薛其坤:我做的第一个课题在这个一年半以后就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现在回想起来,这个突破是他这个实验室在东北大学接近 30 年最重要的成果,所以一下子我成了他眼中的这个王牌、这个明星似的。
董卿:就是从最不受待见的,现在成了他最得意的门生。
薛其坤:表达得非常正确。最不受待见的可以说叫丑小鸭变成了小天鹅。
董卿:那是不是也激发了您自己对实验本身的很大的兴趣?
薛其坤:你讲得太对了,你看,读博士读了已经第 6 年了,这个时候才终于把你以前小时候或者上大学时候朦朦胧胧追求的那一个理想和目标才接近,或者是开始实现,那个时候你开始体会到做科学研究得美妙。
董卿:你也不困了?
薛其坤:在正常情况下, 10 分钟, 20 分钟,我总是要出去吸根烟,但是当你采到精彩的数据的时候,你才发现 3 个小时没吸烟了。追求科学给你带来的兴趣真是可以让你忘掉时间,忘掉烦恼,忘掉周围。
董卿:我相信导师肯定也是更加的欣赏你,而且器重你。
薛其坤:他也是个科学家,他一看到他的学生开始走上这样一个正确的科学道路的时候,他也很受鼓舞,很感动。所以他马上说他掏钱请我吃饭。
董卿:吃饱了吗?
薛其坤:吃饱了,他请我喝酒了,他喝了点啤酒,哎,点到那个日本生鱼片。
董卿:这段生活在您的生命当中还是留下了一个烙印的。比如说现在您也成了 seven eleven 教授。
薛其坤:是我的现在一个非常强的理念,就是科学强国、教育强国,培养最有竞争力的人才,所以我对学生要求更严,实际上这个学生成才的这个几率就也更高了。跟着我拿到博士的学生有七十七八个,博士后有 15 个。
董卿: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看作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当中可能是最后一个重要成员。全世界有很多科学家把对它的发现看作是自己的一个目标。
薛其坤:130 多年的研究历史中,曾经出了 4 个诺贝尔物理奖,那 4 个诺贝尔奖所获得的这个工作都是需要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咱们发现的这个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唯一一个不需要磁场的量子化效应。因此当时有这个概念出现的时候,全世界可以说是最顶尖的研究组都想攻克这个难题,像日本的东京大学,德国的威尔斯堡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董卿:但是最后是您的这个学术团队首个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我有一个理想,辜负国家的支持,争取攻克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这种科学难题。来。
董卿:您今天的朗读是要献给谁?
薛其坤:我想献给我们清华物理的奠基人,第一任的习主任叶企孙先生,他是一个物理学的大师,他培养了像王淦昌、澎桓武这样的两弹一星的功勋。
董卿:两弹一星的 23 位功勋科学家当中有一半以上是叶企孙先生的学生,所以他也被人们称为是大师的大师。
薛其坤:(2018年)今年是他的诞辰 120 周年,所以这次节目刚好是对叶先生一个非常好的怀念的这么一个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建委:《礼记·大学》描述的是战国秦汉时代理想的君子教育,或者说是大学教育。《大学》中所谈的是君子精神的建设,就我们今日来说,它对于我们国民精神的建设也许具有特别的意义。格物是《大学》中君子人格养成的起点,格物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物理学。
2、徐卓
大学之道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这群先生们的身上得到了印证,那也是他们的初心所在。而如今,这份初心应该属于所有中国的当代青年。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对青年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这也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应该遵循的道路和坚持的方向。
徐卓,她是一位 90 后的年轻人,坚定而朴素。 1987 年的时候,《一个真实地故事》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就如同这首歌的名字一样,它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当中所唱的那位为了丹顶鹤而献出自己生命的女孩叫徐秀娟,那年她只有 23 岁。徐秀娟和她的家人生活在黑龙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而从扎隆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的那天开始,他们一家人就成为那里的丹顶鹤的守护人。 1987 年,徐秀娟牺牲之后,他的弟弟徐建峰接过了姐姐的接力棒。但是让人心痛的是,就在 4 年前,徐建峰和他的姐姐一样,倒在了沼泽地里,再也没有起来。徐建峰的女儿,也就是徐秀娟的侄女,徐家的第三代人又一次回到了扎龙保护区,她要沿着她的爷爷、她的姑姑、她的爸爸的足迹继续前行。
董卿:刚才我在介绍你的时候,先听了那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你是什么时候听到的?
徐卓:4 岁左右,这个歌就是在家里都不能放,一放了之后奶奶就会很难过,那个时候对生死的这种概念也不太明白。
董卿:等你后来慢慢长大以后,你了解大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徐卓:我就觉得我大姑是个很有韧性,很执着的一个人。
董卿:为什么这么说?
徐卓:我大姑日记里的有一句话:“我可以不要金钱,不要家庭,不要地位,不要我应得的一切,甚至连命也不要了,但我不信女子不能干一番事业。”是因为当时和她一起去盐城保护区建设的时候,很多同伴是因为条件太恶劣已经放弃了。大姑等那里坚持了下来,还写了一下。这句话其实触动挺大的。
董卿:我在徐秀娟的这个日记里边还看到她曾经非常仔细地用图示记下了孵化的整个过程。这个真的是很生动,从一点点的破壳,一直到最后。一般要孵化一个赫卵大概需要等多长时间?
徐卓:32- 33 天,它挺准的。我现在是学校老师,他们有一个固定的系统交给我的了。但这个 32 天、 33 天是大姑他们那代人自己总结的,所以我觉得他们那会真的是很难。
董卿:我还看到有一天她说:“它又一次挣扎着站起,接着就蹬着两条腿死去了。它死前的几分钟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哭着掰开它的嘴,见里边有血,我试图把血吸出来,但吸不出来。”所以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事情促使了她后来下决心要去大学进修,去掌握更多的一些专业知识?
徐卓:是的,她就会特别重视学习。但我们家很穷那会儿,我爷爷是很正直的一个人,我出生到小时候,爷爷带我的扎龙村长大,都是一个小土房,土坯房,但是很快乐。听我们老师和当地的村民说,在那个年代,丹顶鹤要快要濒危的时候,有日本的人收购那个丹顶鹤那个蛋的壳作为收藏品,这两枚卵就可以换一个别克小轿车,但我爷爷从来没做过。之后大姑去东北林业大学进修之后,学费和学杂费全是自己四次献血换钱支撑的。
董卿:她后来学业完成得好吗?
徐卓:我大姑是 11 门功课全有用,两年之内把那些学业全完成。
董卿:大姑走的时候 23 岁,这么年轻,就跟你现在差不多的岁数。
徐卓:对爷爷奶奶真的是仿佛天塌下来一样。
董卿:但是女儿走了之后,没想到你爷爷居然会动员你爸爸回到扎龙湿地继续来做守鹤人。
徐卓:其实也不算是爷爷动员,保护区建初之初那会在我们家就是全家都总动员,老爸自然也和鹤很有接触,我小子时候特别不懂事,因为他每天需要在野外工作很长时间。他后面脖颈那块晒红,其实晒到有点像类似这个桌木的颜色,红棕色的那种感觉,我还嘲笑:你晒得跟烤猪肉似那种感觉。现在想想真的是挺难过的。
董卿:他在扎龙工作了有 10 多年。
徐卓:18 年。
董卿:那正好是你的一个成长的一个阶段哈。
徐卓:所以他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我,我上大学那年,我就在哈尔滨上了大学,离家很近,但是到分别的时候的爸爸就在宿舍门口眼圈就红了啊。我就很少能看到我爸爸哭,但我爸爸很好面子,走廊是很暗的,他先把墨镜戴上了,当时觉得又搞笑,还挺想他,就是很难受那种感觉。
董卿:爸爸走了之后,爷爷奶奶怎么会舍得让你再重新回到扎龙。
徐卓:爷爷奶奶其实是舍不得的。
董卿:我觉得他们肯定舍不得。
徐卓:他们其实一开始包括妈妈他们挺反对的,因为爸爸走的真是太突然了,就是一点就是没有给我一个机会,跟他告别一下的机会都没有,当时就是挺想他大的。
董卿:我觉得你是个特别勇敢的姑娘,这个毕竟是家庭里的一个伤心地,很多人可能无法去直面它。
徐卓:我就总觉得如果继续干他这个份事业,就好像他还在我身边指导我一样。就包括到现在,有的时候就是突然看到一只鹤起飞或者什么的,我就感觉像好像爸爸在我身边这种观察之后监督着我工作一样。我大姑是在盐城牺牲的,是每年丹顶鹤是从盐城保护区开始迁徙了,每年奶奶会问我说鹤飞没飞没回来,到没到达这块住,他们总感觉就好像鹤飞回来,就好像大姑也跟着飞回来那种感觉。
董卿:爸爸出事了之后,你是放弃了保研,转到了林业大学去学习野生动物专业,对你做出的这个很重要的一个人生的选择。这个选择的初心是来自于哪里?
徐卓:我觉得这种初心就是我每次遇到什么事都可能考虑要不要继续做,继续走下去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我记得当初是为了什么出发。我爷爷说,“干事就是你记住你干的事,不要被别人戳到脊梁骨。”我爸爸总说“就清清白白做人,认真做事。”我希望我活成就是我最开始期待的我自己心中的样子,不是活成别人期待我成什么样子。
董卿:张抗抗的《白色大鸟的故乡》,其实他就写了自己对扎龙湿地的一种渴望,他说,从来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能够有这么美的姿态。这些你都见过。
徐卓:造物主比较钟爱它们,尤其伸长翅膀,集体一飞的时候特别壮观。
董卿:从你的爷爷年轻时丹顶鹤已经快濒临灭绝,到现在扎龙的丹顶鹤达到 800 多只。所以也要再次谢谢你、你的爸爸、你的姑姑、你的爷爷奶奶和所有为了保护这样的野生动物而付出努力的人们。
3、姚明
他是很多年轻人的偶像,他的初心在 17 岁那年盛夏被点燃,从此为荣誉而战。从中国男篮最优秀的球员到美国 NBA 的超级球星,从上海大鲨鱼俱乐部老板到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在篮球的世界里,他在不断地重塑自我,也在不断地认识着真正的体育精神。
董卿:说到,你和篮球的最初的渊源,可能应该是从小就有了。
姚明:我父母是 70 年代的运动员,我们住在体育大院里,楼上楼下都是其他项目的叔叔阿姨,周围玩的孩子也是像我这样的,可能是所谓的 “体二 代”。虽然我们可能项目不一样,但同时邻居里边也可能听到说你父母过去是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孩子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当然会以此为豪好,我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像父母那样,以他们为榜样。
董卿:所以我们都知道你在 NBA 的球衣是 11 号,其实姚明第一件球衣是 15 号,是你的父亲的球衣的号码。
姚明:嗯,过去式。
董卿:所以这里边也有一种传承在其中。你从篮球当中真正的开始获得快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姚明:我忘了是什么时候了,那年的夏天的训练的时候,我突然感觉那种声音很美妙。那些声,什么声音?就是当我们在场上奋力奔跑的时候,耳边会传过那种空气流动的声音,呼呼呼的响,当我们的球鞋在地板上摩擦的时候,有那种很尖锐的声音,包括篮球被投入到篮筐里边刷网而过的那种摩擦声,或者弹簧而出的那种金属的声音。那些声音只有当你神经高度集中,全力以赴的时候,实际上心里边是非常非常安静的,那个时候你才能听到那种声音。
董卿:它激发了你内心的一种爱吗?我记得 08 年奥运会之前几个月,医生当时就告诉你的左脚骨裂,有几套治疗的方案,可是你的回答非常坚定,任何的治疗方案把奥运会放在第一位。
姚明:我相信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有机会在自己家门口去参加一次奥运会的话,特别是自己在里边是一个比较重要角色的话,都会做这个抉择的。只要这个国家有足够的凝聚力,我相信作为这国家每一个分子都会这么做的。
董卿:我们之所以每个人都会去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一种荣誉感。
姚明:应该是吧,但是赢了叫荣誉感。那输了叫什么?
董卿:你不是很喜欢特奥会运动员誓词当中的一句话吗?“让我去获胜,如果不能获胜,让我勇敢的去尝试。”
姚明:我至今还记得那一年是 2000 年悉尼奥运会,走之前大概还有几周,我们当时住在那个运动员宿舍楼里,我忘了是哪一层楼,走上来的时候我听到走道里有一阵撕心裂肺的一种,哭声吧。后来我知道了,那是有人在最后一个时刻被刷掉了,那声嘶嚎一直留在我心里。他们付出了同样多的代价,他付出了同样多的心血。他们是失败者吗?体育的本身就是竞争,每个人的成功,他都淘汰了无数的人,正是那些离开的人成就了我们,包括和我们竞争的人。
董卿:伟大的队员有时候是伟大的对手塑造出来的,胜利和失败同样具有价值。我这有一些你受伤的记录,当时有一个描述是切断脚跟和大脚趾上的骨头,切断的地方用新的钉子固定,去年打进去的 3 根钉子要拔出来,把骨头上的碎片复位,用股骨的组织填充,用钢片钉子重新固定。
姚明:最难以承受的是每次在康复中所经历的一种心理的压力,当一旦受过伤之后,实际上那边是有一个记忆的,在受伤那一下的疼痛,当我们再去重复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们心里边有这样的一个阴影会过不去,这是我们最痛苦的地方。
董卿:你有在康复之后觉得恢复不了而绝望的时候吗?
姚明:最后一次。“去年年底,我的左脚第三次应力性骨折,作为篮球运动员,我将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正式退役。”所以很简单的做了一个选择,退役。
董卿:在退役之后,毫无疑问你打开了生活的新的大门。但是有一点我很好奇的是,你曾经说过,拥有一支球队会牵涉到太多的商业,甚至黑暗面,这是我不喜欢的。可是你食言了,你拥有了上海大鲨鱼俱乐部。
姚明:人是在变化中的,而且这里边教会了我一件事情,就是说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要以社会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因为生活和社会不停地在前进,不停地在变,我们要跟上它。你到底追求的是这个地位,还是你到底完成了什么事情?我们很多时候这个初心啊,我认为最终是能够使更多人得到认同,并且这个认同并不是一个头衔,并不是一个地位,而是真正大家可以去模仿、喜欢、运用,并且对大家真正有益的一个东西,可以是科技的力量,可以是一种文学的力量,也可以是我们体育的力量。
董卿:初心的形成也许很简单,但是它的完成却是一个很艰苦而且很漫长的一个过程。所以你今天要朗读什么呢?
姚明:海明威的《真实的高贵》。
董卿: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篇文章?
姚明:其实这篇文章非常符合我们体育,我们用 100 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的奥运三问,那我自己给自己提出第四问,那是接下来我们做什么?我们可能再过个几年,真正要有 00 后的球员加入到国家队中,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去了解他们是否愿意全身心的为了中国,为了China,为了那面旗帜去奋斗。体育运动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发掘自己内心的这种力量。
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主任赵白生:为什么一谈到美国文学,我们中国读者首先想到海明威?因为海明威的风格非常亲民,简单明了,刚劲有力。他擅长皆是人生的另一面,在他看来,真正的高贵在于纠正自己过去的错误,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4、宗庆后
宗庆后,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企业家,而这一切我想可能是他在 42 岁创办一家只有三个人的校办企业的时候没有预想到的。今年他已经 73 岁了,依然是全公司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个。
董卿:去年吧,您有两张照片在网上的传播很广,这是您在机场候机厅拿着行李等的那张照片,还有一张是您坐高铁的一张照片,坐的是二等座。
宗庆后:他们认为我是有钱的,就应该坐在比较高级的舱位,在我认为应该也不应该这样。然后我其实还就是一个人,也不需要其他人陪着。
董卿:您的生活非常的简单,这点是大家公认的。说您是“布鞋老总”,今天穿的那鞋也...
宗庆后:穿的是布鞋。
董卿:一年的开销可能不会超过5万块钱。
宗庆后:现在可能5万块钱也没有了,因为以前我抽烟,我把烟戒掉了,关键是年轻时候穷怕了,因为我小时候我母亲一个人 40 多块钱的工资,养了我们 5 个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
董卿:那个时候家里吃的最多的东西是什么?
宗庆后:米粉糊,然后是弄点老菜煮在一起。
董卿:从什么时候开始您心里就希望能够帮母亲分担一些?
宗庆后:那个小时候应该理想很多,总会希望能够后面能够赚到大钱。能够回报父母。
董卿:但是其实那个时候因为也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您在 17岁那年就去了农场工作。在什么农场?
宗庆后:开始是到马目农场,就是舟山的西伯利亚。这个地方原来是宋朝六个皇帝葬在这里,叫“宋六陵”。刚到的那天刚好在停电,结果我们住在牢房里,而且那个牢房里还有关重犯人这个木头的拦网,所以有的女同志看了吓死了。
董卿:去做些什么呢?
宗庆后:修理这个大坝,还有挖沟、拉石头,最重的有四五百斤,种棉花,还有茶叶,有水果,有水稻,有蔬菜,就一年四季都是农忙。所以很辛苦,那时我一天吃 3 斤米,还吃不饱。那时候我们从早干到晚,在农村,大粪要挑到这个田里面去,然后就在这个插秧,在插秧是你这背上是牛虻,这个很痛。哪怕我们就是补丁加补丁,衣服很厚,但还是在那个蛰到你皮肤里面了。
董卿:您还学会什么了?
宗庆后:我那个时候也在食堂里做过。我也会杀猪,一百五六十斤的猪。
董卿:所以您在农场干了多久?
宗庆后:那一共干了 15 年。
董卿:那您 15 年没有找一个女朋友吗?在农场。
宗庆后:那个时候收入太低,自己都吃不饱穿不难,讨个老婆在生孩子怎么养?跟我的理想抱负还是有点距离吧。再加上当时有政策可以顶替回城了,所以当时我也没有在农场找女朋友,也没有结婚。
董卿:也没有遇到过自己比较喜欢的人吗?
宗庆后:那个是我年轻的时候,你看还比较帅的,所以喜欢我的人还比较多的人。
董卿:那后来是什么样的机会让你能够回到城里?
宗庆后:母亲退休以后可以顶职回去。刚开始就是做工人,后来他们看看我还是比较灵光的,就是叫我去跑销售。
董卿:有被人看不起的时候吗?
宗庆后:人家一听小学校办企业他就看不起你。所以为什么我在创业时候提出的企业精神就是励精投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人家看不起我们,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到最后要人家看得起我们。
董卿:2006 年到 2009 年,企业卷入到一些纠纷当中。
宗庆后:达能只想低价收购我们的股权,但是我们不想给他收购,因为我们还是要想保留我们自己的品牌。
董卿:我记得当时好像他们有一个舆论说我们要让 63 岁的宗庆后的余生都在诉讼当中度过,这个态度是非常强硬的。
宗庆后:他很牛啊。
董卿:所以您那个时候要拿出什么样的一种状态来才能跟他们来做一个对抗?
宗庆后:那时候我是跟他强硬对付的,我是一定要跟他打官司,所以我都全部应诉的。
董卿:我听说当时您是大概参加了全球有七八十场的诉讼,这些证词都是由律师给您准备吗?
宗庆后:证词自己写的,因为他写的我认为不满意。
董卿:但那个时候你已经 60 多岁了。
宗庆后:60 多岁的我感觉我自己还很年轻。
董卿:2009 年的时候终于达成了和解,您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宗庆后:从这一这个整个事件来看,很多企业怕跟外国人打关系,有理的话可以走遍天下,不用怕人家了,你越怕人家越欺负你。而且我认为这个中国现在也是慢慢强大起来了,也不应该是再受人家欺负的。我们规模做大了,国家也强大了,你看我们这些供应商到他们那去的时候,升中国国旗。
董卿:这个可能是当年您 40 岁还骑着三轮车在卖冰棍的时候没有办法想象到的事情。
宗庆后:一个人这个也要做点事业,首先也要有理想。我根本没想到说我会做成中国最饮料企业,现在我是应该也不需要再继续赚钱了吧,我这几辈子也用不完,但我还在努力工作,主要为社会,为国家做点贡献。
董卿:冯友兰先生说,“何止与米,相期以茶。”这个米是 88 岁,茶是 108 岁,咱们依然可以充满雄心壮志。
5、贾平凹:
如果说初心是一座山,贾平凹用 40 多年的笔墨写满了秦岭,这座他心里最中国的山。他曾经说,“我可能命定就是一个文人吧,做书之虫、笔之鬼。”所以 45 年的时间,他写下了 1500 万字。就在今年4月,他又出版了自己的第 16 部长篇小说,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韧劲、力道、成色,当然也依然有苍茫秦岭的山高水长。
董卿:您请坐,您跟大家打个招呼。
贾平凹:大家好,我只能用陕西话在这给讲话,因为普通话我也讲不了,曾经自己给自己打圆场,说是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
董卿:我终于知道了我为什么这么普通。《山本》已经是您的第 16 部长篇小说了。这近十年来,您几乎是每两年就写一部长篇,这样的创作力让大家惊叹。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
贾平凹:老觉得自己写的还不满意,老寄希望下一步东西写的能更好一点。这就像这个 50 年代, 60 年代,我在乡下的时候见过好多人家的子女特别多,都是女孩,我见过 7 个女孩的一个家庭,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他就想要个男孩?
那这个山本是个男孩还是个女孩呢?
对我来讲,把每个孩子生出来都觉得他特别好。
董卿:起码是个好孩子。您现在还是用手写吗?
贾平凹:基本上还是用手写,起码写 3 遍,豪华笔本上先打草稿。
董卿:为啥在豪华笔记本上?
贾平凹:那我觉得写作,尤其第一稿、初稿,它是很庄严的事情。
董卿:那你还会挑个日子吗?
贾平凹:一般还挑日子的。
董卿:这个书我也是三天前拿到的,我当时在想《山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贾平凹:平常,十多年来我的唱片都是两个字,我喜欢两个字,感觉两个字好一点。 《三本》就是写 3山的这一本书,或者 3山的根本, 3山的本来面目, 山最丑的什么样子?
董卿:其实我们说初心也是本心嘛。从《秦腔》到《古炉》到《老生》到《带灯》,都是秦岭和商洛的故事。《山本》也依然是这样。写秦岭似乎就成了您的一个写作的宿命了。
贾平凹:有一句老话叫:你生在那,就决定了你。故乡就是你的血地,出血、流血的那个地方。我一旦离开农村,到了西安,或者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回头看我这个老家,它感觉不一样了,站在老家这个地方在看全中国,又是看到另一种景象,所以它就是两种距离不停地参照着,你才能认识这个社会吧。那小时候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1969 年到 1970 年这个时候是我那连续大旱,那个时候特别苦。大家目前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哪能得到、能吃饱或者能吃好一点。
董卿:但在那么穷的时候,您还爱看书吗?
贾平凹:在我小时候在乡下基本上就没有书看,那个文学的土壤特别贫瘠,就是一个村一个村就流行的几本书,就什么《红旗谱》、《林海雪原》。我记得三年级四年级的时候,我到这个县城去我姨家去,要走 30 里路到她家去,突然发现几本特别厚的书,特别硬皮的书,那个书就是《红楼梦》,诶,我觉得这有意思,就走的时候就偷偷把它拿走了。这是我第一次读红楼梦,它一共 4 本,我拿走两本。
董卿:你为啥不 4 本都拿回来呢?
贾平凹:它那个水特别厚,特别是精装的,又从怀里在揣上,它容易暴露的。
董卿:我们今天在座有好多都是大学生,有清华的、北大的,还有西北大学的,你们都不知道当年贾老师为了要考西北大学那有多困难哈?
贾平凹:那个时候我父亲被打成这个历史反革命,当然是被诬陷的。招工、招兵,那都轮不到我,民办教师当然也不要你。后来因为我在修水库的时候,我贫下中农,觉得这个孩子做活特别踏实,我去给我那个大队支书记去申请的时候,我说我要上大学,人家说上大学嘛,你能上你就上嘛,大家都把那不当一回事,大家推荐的时候就帮我推荐上大学。
董卿:您希望写作,希望自己写的字能够变成铅字,是从大学开始的吗?
贾平凹:当年修水库的时候, 十七八岁的时候就模仿人家,比如说给董卿写一段,给张三写一段,给李四写一段,写完后给大家就念,大家兴奋的哈哈大笑。人这个他有时要不停地鼓动的,这你要说他写得好,他就不停地给你写开了,就写了那么厚一本子。
董卿:那您这种写作的特长是不是进大学之后很快就就显现出来了?还是并没有被人发现?
贾平凹:那个时间没人教你,就是无师,就是慢慢摸索。在学校这 3 年半时间完全就凭志趣来学习了,因为我不知道我以后干什么。我就开始搞创作,那时写东西,源源不断地给别人投过去,源源不断就退回来了,退回来,从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刚刚那个手稿装了两大箱子退稿。大家一个大学生都是七八个人一个宿舍,那个是退稿信,同学们就把它撕开了。一看是发表了,大家都不言说,一看是退稿信,他故意给你拉出来,那个是退稿信在我那个架子床,我在一楼,架子床上、旁边都贴着,鼓励自己说老退稿了,老发表不了。
董卿:那不每天看着难受吗?
贾平凹:那叫激励的嘛,那个时候是每天晚上,我说是像这母鸡要下蛋一样,转过来转过去睡不着。我记得第一次报纸上发了后,我去买报纸去了,买报纸的人不卖给我,他以为我是那个小孩子回去要把我辣子面的,我又不好意思说那是我写的,上面有我的文章。后来是人家勉强给你了几张报纸,那往学校走的时候,看所有人对我都笑,其实人家并不是对我笑,自己一个人坐在那个校园,那个树林子里面,把那个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种高兴劲就像跑赛跑一样,抬头刚一起跑,给你掌声或者给你嘘声都不在你,这个是只能无限地往前跑,不停地跑,不停跑到最后获得那掌声才是真正的掌声。
董卿:我记得您说过一句话,您说:“我就像是土命,平时我穿着人的衣服,可能一到写作我就披上了牛的皮。”写作时候的贾平凹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贾平凹是同一个人吗?
贾平凹: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个比较谨慎的胆小的一个人。很少说话的,能不让我说话就不说话,但是在写的过程完全不顾及什么条条框框,也不迎合读者,我觉得我怎么写就这么写。我觉得一个作家实际上一直在写自己,如果写到社会上不好的东西,或者写到人性里边不好的东西,实际上是给社会来排毒的。我经常说一句话“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与神相会的机会,全神贯注,或者说是聚精会神,聚精才能见到神。”
董卿:很多人可能会在走出了自己原来的那个村子之后,不会像您这样这么频繁的在把它当成像庇护所一样,再回到那个地方去重新校正自己的位置。您的下一部作品还会写秦岭吗?
贾平凹:肯定还是能写秦岭。中国的大部分的历史实际上都发生了秦岭的南北,因为最早我写作的时候是,实际上是见啥写啥,我把那一段叫流寇,后来是觉得应该先建一个革命根据地,起码是文学根据地,我才回到老家。
董卿:就像贾老师说的,写作说到底就是在写自己。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自己的秦岭,在创伤时给予我们修补,在迷途时给予我们方向。
结束语
当我们读着这些文学的片段,也仿佛就在读贾平凹的人生,因为他始终是以文学的方式在和这个世界相处。
当然,文学创作只是一部分人,阅读可能也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初心却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它关乎我们快不快乐,安不安详,从哪里来,最后走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