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8 19:51来源:未知 人气:52
即使是一块腐朽的木头,也能创造奇迹。
在济南,存在这样一个乡村长者,他自二十岁起,跟随父亲在木头上施展才华达四十余年。
当同龄人四处游玩时,他只能静坐家中,一次又一次地对着木头施展刀法,过程单调且枯燥。
这些年,老人经常收集外面的废木,无论是被风吹倒的树木,还是他人丢弃的“生火棍”,只要觉得适合,他就会将其带回家。
在一次加工木头的过程中,他不慎失去了两指,从此手不如从前灵巧。尽管如此,他仍旧未曾放弃对这些木头的热爱。
最后,通过老人的不懈努力,每一根原本毫不起眼的木头都绽放出了“生命”,完成了由枯转荣的蜕变,老人因此在当地成为了著名的大师。
那么,这位老人为何与木头结下不解之缘,他究竟用这些木头创造了何种物件?
乡间隐藏的大能人这位老人名叫李树忠,已逾古稀之年,居住在济南市长清区焦台村,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居民。
在乡村里,李老的这个年纪,大多数人已经停止劳作,日常生活就是散步、下棋,享受亲情。
但李老不同,他依然每天持刀在木头上雕刻,手中小刀的灵巧舞动,很快就完成了一件艺术品。
原来李老不只是一位普通农民,他还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师,他所传承的是家族中代代相传的木匠手艺。
这门手艺已经在李老手中延续了四十多年,他创作的作品广为人知,人们对这些作品有不同的称呼,但在李老眼中,他的创作称为“寿杖”。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看到具有威望的老者手持一根“木杖”,似乎是一种身份的标志。
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寿杖”,在许多人眼里,它仅仅是老年人用来支撑身体的拐杖。
但李老制作的不仅仅是普通的拐杖,这是需要巨大努力和心血的工艺品,若放在古代,这些作品足可称为贡品。
“杖”作为一种工具,自古以来就有使用,古人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利用寿杖,但他们较为文雅地称之为“扶老”,意指辅助老人行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寿杖逐渐衍生出其他名称,如“手杖”、“拐杖”,小小的一根寿杖实际上代表了古人尊老爱寿的文化传统。
东汉明帝时,年逾七十的老人能得到汉明帝的接见,在宴会结束后,还会获得寿杖作为行走或健身的辅助工具。
李树忠制作的寿杖不仅具有支撑功能,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常用寿杖能对老人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不只是装饰品也是健身器早期,李老在制作寿杖时,喜欢用一些废旧材料来磨练技艺,比如用于取暖的木柴、破损的家具或腐烂的树根,都被视为宝贵的资源。
在这些废弃的木头上进行雕刻,几乎无需成本,待技术成熟后,李老才开始使用专门的木料制作寿杖。
他所制的寿杖不只美观,还具有增强体质的效果,因为他使用的是本地盛产的花椒木材料。
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花椒木具有活血化瘀的效用,长期接触可促进血液循环。
冬天时,老人手脚冰冷麻木时,持杖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因为花椒木本身就具有驱除寒气、风湿的作用。
如果老年人腿脚疼痛麻木,可以用寿杖轻敲,逐步解开经络,有效缓解麻痹感。
花椒木色泽明亮,长时间观赏可以平心静气,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情。
一根优质的寿杖,通常选用生长五至八年的野生花椒木为主材,经过数十道工序的精心打磨,才能成为一件集自然与人工智慧为一体的艺术品。
木匠家族的传承在长清区,李老以其精湛的寿杖雕刻技艺而名声远扬,被誉为“刻寿杖第一把好手”。
他的雕刻技艺源自其曾祖父李珠,并由李珠的儿子李青幼继承下来。
传说李珠晚年行走困难,便采用当地的花椒木为自己制作了一根拐杖辅助行走。
李青幼见状,受到李珠的影响,对木工活产生兴趣,尤其是雕刻,便开始在制作拐杖的同时,在上面雕刻精美的图案。一次,李青幼受南极仙翁,也就是“寿星”的启发,将其雕刻于拐杖上,送给父亲以祈求健康长寿,随着时间的推移,“寿杖”便逐渐流行起来。
到了李树忠这一代,李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寿杖”家族,李树忠自二十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寿杖,成为了第四代传人。
从小,他就习惯于听着祖父和父亲的刀凿声,这些声音激发了他对寿杖制作的兴趣,并决心继续这项传统。
历经坎坷仍传承技艺李树忠年轻时技艺未成熟,只能利用废弃的木材进行练习,但即便如此,他也创造了许多杰出作品。
其中最引以为傲的作品是“九龙一凤”,一根被龙卷风刮落的树干被他雕刻而成。
在他家院子里,还有由柴火制成的山水浮雕和八大童子等木刻作品,同样极为精致,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在制作寿杖的过程中,李树忠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从选材、准备到最终雕刻和抛光,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
雕刻过程中,他运用多种刀法,如铡刀、斜刀、直刀等,使每根寿杖的图案栩栩如生,富有立体感。
这些年来,李树忠已制作了数千根寿杖,有时一天整天都在雕刻,其中的“中华第一杖”,高达一人多,直径如碗口大,单是这一件作品就花了他半年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李树忠也曾经历过意外,在一次木头加工中不慎失去了两指。那一段时间,他几乎无法握住锤子或稳固刀具,似乎一切工作都无法进行。
但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双倍的努力继续雕刻,经过一段艰苦的适应后,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技艺。他认为,寿杖制作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责任,不能让这一传统在自己这一代断绝。
结论李树忠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普通的木头变得非凡,他的寿杖在精心雕刻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经过几十年的雕刻,李树忠和他的寿杖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他的一生中前半段是磨砺技艺,创造出最精美的寿杖;而后半生,则是寻找能够继承这一艺术的优秀传人。
中华的传统文化应当被世代传承,永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