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6 13:53来源:未知 人气:51
清明临近,本该是祭扫高峰,但殡葬行业的“顶流”福寿园却交出了一份惨淡的答卷——2024年净利润同比暴跌52.8%,墓穴销量减少3816座,连高价墓穴都卖不动了。网友调侃:“房子卖不动,墓地也滞销,现在连‘死不起’都要成真了?”
高价墓穴卖不动,消费降级烧到“身后事”
福寿园的困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殡葬行业的现状。过去,这家公司被戏称为“殡葬界的茅台”,靠着高端墓穴躺着赚钱。一个墓穴动辄十几万,毛利率高达80%以上,甚至超过奢侈品行业。但2024年,情况急转直下——经营性墓穴销量同比减少23.3%,平均单价勉强涨了1.4%,仍挡不住总收益下滑22.2%。更扎心的是,上海这个“富人聚集地”的墓园收入直接腰斩,半年少赚2亿。
有人感叹:“以前觉得墓地是刚需,没想到富人也会捂紧钱包。”网友@人间清醒评论:“房价跌了,股票绿了,连墓地都要‘消费降级’,看来大家是真没钱了。”福寿园在财报中承认,经济环境下行让客户“消费决策周期拉长”,说白了就是——大家连身后事都要精打细算了。
50年使用权+管理费,墓地也成“吞金兽”
墓地贵就算了,问题还和房子一样“坑”——几十万买下的只有50年使用权,到期后要么续费,要么骨灰被迁走、深埋,甚至被无良商家丢弃。网友@随风吐槽:“活着还房贷,死了还得续墓贷,真是‘生死贷’一条龙服务。”
更扎心的是,每年还要交管理费,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一次性缴20年。20年后若无人续费,骨灰可能被集中安置或深埋。有人算过账:假设墓地10万,管理费每年200元,50年总成本至少12万,相当于“死后的房贷”。网友@岁月静好自嘲:“以后扫墓得带个备忘录,提醒子孙按时交钱,不然祖宗都得‘流离失所’。”
AI复活亲人?科技转型难救“入土为安”
眼看传统业务遇冷,福寿园试图用科技破局,比如推出“AI数字人”——花199元让逝者照片“开口说话”,甚至定制虚拟形象。但市场并不买账。电商平台上同类服务只要10元,福寿园的价格贵了20倍;伦理争议更是一地鸡毛——有人觉得“数字复活”是慰藉,更多人觉得“瘆得慌”。网友@科技宅男调侃:“生前被AI抢工作,死后被AI抢墓地,人类太难了!”
行业分析师直言,这种转型更像是“噱头”,而非真正的救命稻草。毕竟,中国人骨子里的“入土为安”观念根深蒂固,虚拟服务难敌一块实体墓碑。
年轻人不扫墓了?观念变革冲击传统殡葬
更深层的危机,或许是社会观念的转变。年轻人越来越少,家族观念淡化,越来越多人选择海葬、树葬,甚至“网络祭扫”。2024年清明期间,全国459万人次选择线上扫墓,比挤公墓“现实”。网友@未来可期说:“我爷爷的骨灰撒进大海了,省心又环保,何必花几十万买块小格子?”
这种变化直接冲击行业。福寿园的殡仪服务量减少10.4%,平均单价也跌了4.9%。有网友预言:“未来墓地可能会像BB机一样,成为时代的眼泪。”
结语:殡葬业的未来,是涨价还是变革?
福寿园的暴雷,揭开了殡葬行业的冰山一角——当“涨价+并购”的老套路失效,当年轻人不再执着于“落叶归根”,这个暴利行业不得不思考:是继续薅高价的羊毛,还是拥抱生态葬、科技服务的蓝海?
一位网友的留言或许道破天机:“以前觉得死不起,现在觉得死不起还死得不值。与其花几十万买墓地,不如捐给社会,或者变成一棵树。”或许,殡葬业的未来,不在冰冷的墓碑,而在对生命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