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30 12:54来源:未知 人气:52
2025年3月30日,孟买《铸币》印度投资峰会上,巴克莱银行印度分行高管阿伦·赛加尔抛出一则重磅预测:未来12到18个月,印度并购规模将随股市波动显著回升。这番言论犹如一颗投入资本市场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从跨国巨头到本土财团,从科技新贵到传统企业,一场以“抄底”与“避险”为名的并购暗战,正在南亚次大陆悄然拉开帷幕。
一、政策松绑:并购“快车道”全面打通
印度政府近年来对并购政策的调整,为这场资本盛宴铺平了道路。2013年《公司法》的修订版引入“快速合并”机制,让原本需要耗时数年的兼并流程缩短至60天内完成审批。这相当于给企业并购装上“涡轮增压”——当企业遇到市场波动时,能以闪电速度完成资源整合。例如2023年Suraksha地产以24.5亿美元鲸吞Jaypee基建的“印度史上最大并购案”,从谈判到交割仅用5个月,这在过去至少需要两年。
更关键的是《竞争法》的修正。过去并购案要接受“资产+营业额”双重审查,如今新增“交易价值”指标,让科技企业这类轻资产公司也能畅通无阻。印度信实工业正是借此政策,仅用三个月就完成对Brookfield数据中心33.33%股权的收购,快速切入数字基建赛道。
二、股市过山车:抄底窗口悄然打开
印度股市在2024年创下历史新高后,2025年迎来剧烈震荡。Nifty50指数从巅峰时的23800点跌至21500点,部分科技股估值腰斩。这种波动在巴克莱看来却是并购良机——当IPO市场因股价不稳遇冷时,并购成为资本退出的“逃生舱”。
抄底逻辑清晰可见 :
科技赛道 :印度独角兽企业估值普遍回调30%-50%,比利时电信巨头Proximus趁机以82.7%控股价收购Route Mobile,拿下这家SaaS公司的成本比2024年报价低四成;
消费领域 :联合利华正与印度本土快消品牌Dabur洽谈并购,目标估值较去年峰值缩水25%;
基建行业 :阿达尼集团借股价低迷期,以折价20%的条件收购三家可再生能源公司,完善其绿色能源版图。
这种“危机并购”模式,既让外资捡到便宜资产,又帮印度本土企业引入急需的资金技术,形成双赢局面。
三、经济基本面:并购狂潮的深层推手
印度经济7.6%的增速虽亮眼,但结构性问题催生并购需求。消费电子领域,小米、三星等外企通过并购本土品牌绕过关税壁垒;制药行业,太阳药业连续收购三家德国药企,破解欧洲市场准入难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企动向。比亚迪借并购塔塔汽车闲置工厂,将电动车本土化率提升至60%;宁德时代则通过控股当地电池企业,规避印度新能源产业的外资限制政策。这种“并购换市场”的策略,正在改写印度产业格局。
四、暗流涌动:狂欢背后的三大隐忧
1. 估值泡沫风险 印度股市市盈率仍高达28倍,远超新兴市场平均的15倍。私募股权基金TPG收购印度支付平台BharatPe时,给出120亿美元的估值,但该公司实际年营收不足5亿美元,这种“市梦率”并购暗藏暴雷危机。
2. 监管套利争议 部分企业利用“快速合并”机制规避反垄断审查。比如信实工业三个月内连续收购六家零售企业,实质垄断了印度西部消费品渠道,却因单笔交易未达审查标准而顺利过关。
3. 地缘政治冲击 美印科技合作框架下,谷歌收购印度数字支付巨头Paytm的交易被临时叫停,暴露外资并购的敏感神经。印度政府正在酝酿法案,要求涉及数据安全的并购必须经过国家安全审查。
五、未来图景:并购如何重塑印度经济
这场并购浪潮可能引发三大变革:
产业升级 :塔塔集团通过并购德国机床企业,将印度汽车零部件精度提升至欧盟标准;
就业洗牌 :亚洲涂料收购同行后的万人裁员计划,预示传统行业将加速自动化转型;
资本流动 :印度家族企业开始学习巴菲特模式,通过并购组建多元化财团,塔塔、信实、阿达尼三大财团已控制股市40%市值。
正如孟买交易所交易员所说:“现在的并购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结语 当印度经济列车在7%的增长轨道上飞驰时,并购既是润滑剂也是加速器。但这场资本狂欢能否转化为真实财富,既要看企业整合的智慧,更考验监管平衡的手腕。或许正如《铸币》峰会那句标语所言:“在波动中寻找确定性的,不只是资本,还有一个国家的未来。”
(本文综合自巴克莱银行、印度《铸币》投资峰会及行业研究报告,市场数据存在波动,请以实时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