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1 17:24来源:未知 人气:53
2025,中国进入通缩时代。那么通缩到底好不好,你希望物价更便宜吗?如果工资也降低呢?
网上经常有人讲段子,问说你消费降级了吗?怎么降的?男生回答说我开始碰老婆了,女生回答说我老公看上去顺眼多了。玩笑归玩笑,但它准确描述了当下现状 —— 消费降级。
猫眼数据显示,24 年圣诞平安夜电影票房收入 3,840 万,仅为 2011 年的不到三成,暴跌为 13 年来的最低点。除了电影,人人买得起的可口可乐也出现业绩下滑。24 年 Q3 季度财报显示,可口可乐在中国所在的亚太市场销售额下滑 4%,但在其大本营的北美市场却同比增长了 12%。
以上属于酌情消费品,还不够代表性。咱们再看一组数据,北京 11 月份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同比下滑 14%,上海 11 月份社零同比下滑 13.5%,二者均创下 24 年最大下滑纪录。而在 20 年疫情之前,国内社零同比增速从没低过 8%,却在 23 年之后开始走低。
综上可见,消费降级不分行业不分城市,而是全局降级。那么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困局呢?答案是通缩。
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下跌的经济现象,与通货膨胀相对。这时问题来了,物价便宜不是好事吗?咱们不卖关子,直接说说通缩的危害。
第一,当预期价格不断降低,消费者会推迟消费,不敢花钱,也不愿投资。
第二,商品价格降低,但成本不变,导致企业利润下滑甚至倒闭。
第三,企业盈利减少,裁员降薪,使得失业率上升,进一步削弱消费能力。
第四,实际收入下降,但债务维持不变,所以实际偿还的债务负担会加重。
不难发现,通缩是一个连锁反应,商品不断降价,流通货币减少,所以钱越来越值钱,居民拼命攒钱,企业见天裁员,随着失业率升高,居民更没钱消费,没消费商品继续降价,自此形成恶性循环。
通缩到底有多可怕呢?这么说吧,任何国家都有十几种办法去抑制通胀,但是至今,还没哪个国家成功战胜过通缩。所以主流经济学家一般都主张温和通胀,因为通缩等同于宏观经济的癌症。
最典型的通俗案例是 1929 年美国大萧条,以及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大萧条有多惨呢?1929 年到 1933 年间,约有 200 - 400 万中学生辍学,1,370 万美国人失业,失业率一度高居 25%,无数人的资产一夜变成负债,普通人找不到任何工作,各地饿肚子领救济的穷人队伍常常要排出好几个街区。
日本在 90 年戳破泡沫后,随即被通缩魔咒控制,大量账面资产在短短一两年间化为乌有,出现许多来不及脱身的套牢族。恐慌心理使得消费和投资双双收紧,不仅毁掉了泡沫成分,也砍伤了实体经济。
至于中国会不会走日本老路,我们后面细说。先来看看眼下的状况,到底是通缩还是滞涨。
在经济学上,当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出现连续下降,既标志着通货紧缩。如果按这个标准,中国在 23 年的 Q3 季度就已经进入通缩阶段。如果时间再拉长一点,情况则更为紧迫。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 24 年 9 月份,中国的 GDP 平减指数已经连续 18 个月处于负值,是 1993 年有数据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通货紧缩。同时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 年增幅从 22 年 10 月到 24 年 11 月,已经连续下跌了 26 个月。
有人说不对啊,通缩不是物价便宜吗?可我现在吃顿烧烤它都涨价。的确,24 年一整年,在居民消费体验上,一方面水电燃气蔬菜水果肉类,甚至街边摊价格都在上涨;另一方面,房子汽车家电和电子产品等等竞争非常激烈,价格不断下跌。还有酌情消费品,例如化妆品酒店奶茶店,营收也在大幅萎缩,尤其是奶茶店的倒闭潮,可以说势不可挡。
也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说生活必需品在通胀,非必需品在通缩,还有人说微观在通胀,宏观在通缩,既通胀又通缩,是不是有点迷糊?难道资本主义的指标真的无法衡量中国的革命形势吗?
这个问题我们话分两头。首先通胀水平不能只看物价,还要看货币流通量。中国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了吗?你比往年赚的多了吗?相信很多人会说,并没有,而且还因为生意赔本、单位降薪,收入变少了。
如果把市场比作一间屋子,流通货币就是空气,通缩就好比屋子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最后大家都会因为缺氧而倒下。既然流通量减少,就不能只盯着水电猪肉涨价的一两块,而不去看房价贬值的几十上百万。
举个例子,李雷 20 年花 300 万买了套房,然后下楼吃顿烧烤庆祝乔迁,买单花了 200,感觉好便宜啊。25 年的今天,韩梅梅花 200 万买下了李雷那套房子,李雷为了庆祝脱手,同样下楼吃顿烧烤,买单一算 250,这时候李雷肯定立刻掀桌子,说我去怎么通胀了。同样一套房,同样一顿烧烤,旁人都觉得李雷是个 250,只有李雷自己觉得通胀了,因为他只看到烧烤在涨价,却忘记房子亏了 100 万。
至于烧烤为什么涨价,这就要说起另一头提振消费拉升 CPI。
24 年 10 月 18 号,财新报道,六大行及招商银行集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幅度为 5 - 40 个基点。这是继 24 年 7 月后,时隔不到三个月的再度下调,也是自 22 年 9 月以来第六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
24 年 5 月,中国多地上调水电燃气价格。根据估算,本次公共事业平均价格上涨 6%,将拉动 CPI 和 PPI 分别上涨 0.3 和 0.7 个百分点。消息一出,有人发现 A 股的水务燃气和电力板块纷纷走高。
时至年关,再看年内 CPI 变化,确实是有效果的。总的来说,这波操作的逻辑就是,既然你不愿意花钱,那就强制你花钱。换言之我们并不是通缩加通胀,而是在承受治理通缩的代价。所以通缩就是通缩,不用发明新词说什么停滞性通胀。
实际上更需要关注的,是提高基础消费,把 CPI 数字强行拉起来,却还是不能有效刺激经济,说明什么?说明消费还在进一步萎缩。萎缩到什么程度呢?接下来我们就模拟一下整个通缩过程,看看到哪个阶段了。
通缩第一个阶段,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下跌,消费者延迟消费,商品流通受阻。上期节目我们聊房地产泡沫破裂,从 21 年七八月开始,到现在已经超过 3 年。在这个过程里,房价一直在下跌,有买房需求的人却迟迟不肯出手,因为下降通道一旦开启,就连农村的大爷大妈都知道,房价还会一降再降。
12 月底有网友发帖,佛山做家具的门窗工厂到了倒闭爆发期,仅 24 年 3 月份至今,就倒下了 1,000 多家,预计还将有 2 到 3 千家死在春节前。要知道,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多达 60 多个,而家装门窗就是其中之一。
当实体企业大量裁员,生产和消费的平衡被打破,这时候就到了通缩的第二个阶段,价格通缩逐步传导到工资通缩,人才流通受阻。这阶段的特点不是钱不够多,而是赚钱的机会不够多。
财政部数据显示,24 年前三季度个人所得税 10,758 亿,同比下降 4.9%,10 月同比下降 3.9%,11 月再降 2.7%,12 月如果还降,等于全年都下跌。再看一下前值,20 年个税 11,568 亿,同比增长 11.4%,21 年增长 21%,22 年增长 6.6%,直到 23 年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1%。也就是说,个人所得税在疫情 3 年都是增长的,却在经济复苏之际下跌了。
如果说个税不足以体现裁员降薪的严重性,来看看北京统计局的数据,24 年上半年企业经营情况显示,期末用工人数几乎全行业下跌。当中产返贫、35 岁危机、断崖式降薪等词汇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目前已经深度进入通缩第二阶段。如果趋势持续扩散,物价和工资将会形成下降螺旋,进一步引导通缩自我实现。
第三个阶段债务通缩,经过前两轮洗礼,家庭部门在这一阶段会减少或停止借贷,并且提前还贷,企业和政府也一样。在巨大的偿债压力下,需要处理高利率贷款。
事实上中国正处在债务周期的末端,2024年11 月 8 日,财政部长蓝佛安称,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为 14.3 万亿,将推出 10 万亿天量化债计划拯救地方政府,拉动需求。这 10 万亿会像 08 年的 4 万亿一样刺激整体经济吗?答案是不会,因为这 10 万亿重点是化债,所谓化债,就是借新还旧,把高利率债务置换成低利率,而非直接注入经济。
再观察 M2 数据,22 年 1 月底到 24 年 11 月,中国的 M2 扩张了 69 万亿,但神奇的是,自 23 年开始,中国的物价指数涨幅从来没超过 1%,甚至有近一半时间还是负值。这很诡异,一方面大量印钞刺激通胀,另一方面,这些货币发出去,却不能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和实体经济,这就是典型的流动性危机,意味着中国经济不缺钱,只是钱在金融系统里空转,没有去到真正需要钱的人手上。
金融空转的结果,就是一旦债务通缩达到拐点,债务和资产将会一起破灭,从此进入旷日持久的大萧条。
很多人很纳闷,中国经济连续成长了 40 年,怎么一到 24 年突然就不行了呢?
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经济能够高速增长,大部分是由债务扩张、房地产泡沫膨胀,以及基础建设投资推动的。
先说说基建投资和债务扩张,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推出了著名的四万亿计划,大量投资铁路公路和地铁等基础建设,用来拉动企业活力,刺激整体经济。此后地方政府纷纷投入基建事业,除了发行常规债券以外,还成立城投公司,大规模发行隐形债。城投公司的隐形债并未列入预算管理,长年累月下来,逐渐开始失控,但地方政府却是背后的实际债务人。这些债务在短期内刺激增长,却也让经济陷入泥沼。
例如贵州省独山县,每年财政收入不足 10 亿元,前任县委书记潘志立却疯狂举债投资,打造大型景区和高尔夫球场。潘被免职时,留下了 400 亿债务,大部分年息超过 10%。这就意味着,独山县即使把每年所有财政收入全用来还债,还不够偿还利息。
另一个经济炸雷当然是房地产,中国房屋拥有率高达 90%,远超美国的 65%、英国的 70%。而中国人又把 70% 的钱都花在房地产上。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房价下跌,已经导致 18 万亿美元的财富蒸发,相当于每个家庭损失 44万,这对中国消费者的信心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其实早在 10 年的时候,各大一二线城市疯狂涌现所谓地王,那时候就有人讨论,到底是房价贵还是地价贵,可是后来大家都被淹没在炒房热里,管他房价贵还是地价贵,明天总比今天贵。
这里我分享一篇任泽平 16 年的文章,从宏观上看,2014 年,土地出让金和税收占房价的比重达八成以上,历史平均为 61.7%。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所得切掉了房价奶酪的 6 到 8 成之多。要知道房地产长期占中国 GDP 的 1/4,贡献 40% 的财政收入,泡沫破裂等同于海啸般的冲击。
财政部数据显示,24 年 1 - 11 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3.26 万亿,不及 21 年同期的一半。很明显房价下降,不光是家庭财富损失,土地财政也同样崩溃。现在地卖不动了,地方政府债务无法接续,所以此前三令五申要过苦日子。
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债务,政府和居民双双债台高筑,用债务买下过去所有的繁荣,接下来就得用萧条偿还所有不曾拥有的财富。
财经报道 12 月 20 日,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媒体交流会上称,凯恩斯经济学对中国不管用了,因为中国并非简单的周期性经济下行,而是结合了需求不足、房地产冲击,和地缘政治风险的结构性问题。
结构性问题的意思是,不仅要担心经济下行,还要防止社会衰败。陆挺比较委婉,咱们来翻译翻译。第一,持续 20 多年的繁荣,积累了天量债务,债务总归是要还的。第二,川普 2.0 到来,依赖出口拉动增长有难度。第三个他没说,我来补上,中国实行了 30 多年的计划生育,导致人口结构开始崩塌,想让子孙还债,没门,因为子孙不够用了。
既然凯恩斯主义救不了中国,那么新凯恩斯主义行不行?为了做这个专题,最近集中读了保罗・克鲁格曼的专栏文章,今天针对中国困境分享一下他的观点。
克鲁格曼这位大叔,是 0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称为凯恩斯之后文笔最好的经济学家。
克鲁格曼被称为经济乌鸦嘴,是因为他预测到了 1997 年的经济危机。另外他讲话非常直接,经常批评各国政府。预测风险算是本职工作,讲真话倒是值得尊敬,实事求是嘛,非常符合学者本质。
克鲁格曼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是消费不足和产能过剩。他认为真正良性的增长,一定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而非推动大量无回报的投资,和无底线的增加劳动时长。
从数据上看,克鲁格曼没说错,CPI 苦苦维持徘徊在 0.3 上下,PPI 一降再降,降幅收窄都是新闻。消费者这头价格在降,生产那头价格也在降,说明确实产能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
其实我们一直也在喊刺激内需,甚至前几年已经打算内循环了,意思是我不跟你循环了,我自个内部消化产能。可是尝试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根本不可能。原因大家都知道,居民浑身都是债务,连小孩都是负债出生的,是真的没有闲钱参与消费为国解忧。
中国家庭消费占 GDP 39% 上下,近年来基本没有变化。相比之下,美国居民消费占 GDP 约为 68%。这也就说明了,中国 GDP 更依赖出口,这种路径依赖的后果就是产业政策倾斜,国企主导的钢铁、电动车等产品产能日益过剩,产能过剩又加剧了价格下跌,导致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具体怎么改变,说直白点就是要让居民合理参与分配。
当然,在鼓励增加消费减少储蓄的同时,还要完善微薄的福利体系,提供更多的医疗保障和失业救济。不过这一切似乎有点晚了,中国在赚钱最凶的时候,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福利体系,导致国内消费群体始终没培养起来。所以现在要刺激消费就显得捉襟见肘,再加上 3 年疫情消耗了大量民间资本,原本频频走动的亲朋好友,至今仍然留有应激创伤,导致有效经济活动始终处在低水平上。以至于我在写这篇稿的时候,心里都在默念,欧美市场可千万不要消费降级啊,他们要是降级了,我们作为生产小能手,可真就回天乏术了。
经常有人说,你这也太悲观了,我们还有高科技啊,还能产业升级啊。毋庸置疑,这确实是一条出路,我也很希望国强民富。但产业升级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资本自由配置,让市场去决定哪些产业该留下,哪些产业该迭代。试想如果全社会的资本都扔给芯片、光伏、电动车,显然会造成许多无效投资。
25 年伊始,已经看到有人在分享电动车倒闭清单了。这些倒下的电动车品牌,就像独山县的假景区一样,耗费无数国帑,积累天量债务,却无法创造财富。问题显而易见,用扩大产能和政府投资来维持 GDP 高增长,无异于饮鸩止渴。
同样是房地产泡沫破裂,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也失去十年二十年呢?关于这个问题,克洛格曼直言,中国会更糟。我也认为跟日本没法比,日本当年陷入通缩的时候,人均 GDP 已经追上了美国,所以 30 年不增长,仍然身处发达国家前列,真正演示了啥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中国 2023 年的人均 GDP 只有美国的 15%,这种情况下陷入通缩,后果无法想象。
克鲁格曼认为,与其说日本是一个警示故事,不如说它是一个榜样。到底是怎么个榜样呢?难道日本长期停滞是假的吗?
我们经常听的故事版本是这样,20 世纪 80 年代末,日本经历了巨大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最终泡沫破裂,留下了陷入困境的银行和堆积如山的债务,导致一代人经济停滞。
其实这个衰落故事还有另一个真相,人口结构。由于低出生率和不肯接受移民,日本的劳动适龄人口一直在迅速下降。可奇怪的是,自 1994 年以来,日本和美国适龄人口人均 GDP 增长却几乎是齐头并进的。经过调整人口因素,日本人均 GDP 显著增长,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 45%,虽然不如美国增长更多,但这打破了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说法。
还有,一般我们都认为,一个劳动人口不断减少的经济体,会导致投资疲软,所以很难保持充分就业。然而事实上,日本的适龄劳动人口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哪怕是 08 年金融风暴和 20 年新冠疫情,都要高出美国一大截。这说明,日本成功避免了大规模失业和苦难。
在网上,一直流传着平成废宅的传说,喝可乐看漫画,不出门不运动,也不爱谈男女朋友。的确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日本 15 - 24 岁青年失业率一度飙升至 10%,但这种高水平青年失业率到 10 年代以后迅速得到缓解。反观中国,23 年 6 月青年失业率高达 21.3%,是日本最高点的两倍多,24 年 8 月仍然保持着 18.8% 的高度,说明大规模失业并未改善。
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失去这 30 年,并不是一个疲惫停滞的社会,而是通过人均实际收入增长和低水平的失业率,冲削了人口不断减少的陷阱。当然日本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就业,将来是否会引发债务危机,这个还有待观察。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会成为下一个日本吗?克鲁格曼认为,日本之所以是个榜样,正是因为他在应对人口难题的同时,还能保证社会稳定繁荣。现阶段来看,中国和 90 年的日本开局要素差不多,都是消费不足、产能过剩,适龄劳动人口逐年减少,而且都依赖过度膨胀的房地产维持经济运转。不同点在于,中国大部分领域仍然落后于前沿技术,进步空间还很大。
既然开局要素高度一致,要做的只有一点,就是在如何不造成大规模痛苦的情况下,去维持比较低的增长。但这是有关治理目标的问题,做不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日本作为榜样,用了 30 年才走出困境。
难道通缩真的没救吗?答案很明确,一点没有。如果非要有的话,就是别通缩。
通缩时代的真相,很多人已经体会到了,越折腾负债越多,摊子越大越难熬,哪怕是跑滴滴送外卖掏大粪,都挤满了人,学历高低都没用,因为物价降低的时候,人才的价格也会跟着降。前几年还号召大学生脱下长衫,现在呢就算脱光了也没用,因为就连人的欲望也一样通缩了。
只有一种人可以安全度过通缩时代,那便是没杠杆的富人,剩下的要么是浑身负债的伪中产,要么是尘埃里的底层。躺平吧会破产,搞钱吧加速破产,什么智力学历创造力都不重要,大家就看谁更有忍耐力。
新冠疫情期间,各国都下达了口罩令,普遍面临经济停滞的风险。西方在通缩和通胀之间果断选择了后者,直接发钱刺激通胀。美国 2 万亿救济法案显示,年收入低于 7.5 万,每人发放 1,200 美元现金支票,儿童每人 500 美元;年收入高于 7.5 万,按每多 100 减 5 块递减,直到年收高于 9 万 9,不发救济。日本政府向收入减少的家庭直接发放 2 - 30 万日元现金,折合人民币 1.3 - 1.9 万元,此外还发放折扣券和商品券,扶持餐饮业和旅游业。
这种临危救济,是为了避免社会大规模苦难。于经济而言,给居民直接发钱,让他们可劲儿消费,是为了强行拉出通胀,刺激经济循环起来。看似简单粗暴,但确实有效。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后遗症,比如经济复苏后,通胀水平太高,要靠全社会的生产力去稀释一段时间。很多底层花钱一时爽,这时候就得打三份工去维持生计。
那么中国为啥不发钱呢?因为胡编说了,都发钱等于都没发钱。哎你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大家都发了,自己就没什么优越感,确实相当于都没发。
其实中国也发钱,只不过发钱的范围很保守。24 年最后一天,彭博报道中国公务员涨薪了,每月至少涨 500,而且 7 月就涨了(补发)。根据通缩现状,涨工资就等于变相发钱。而且根据 15、18 和 21 年的经验,只要经济下行,就给公职涨薪,一涨薪经济就有起色。
那为啥不给咱老百姓发钱呢?这个问题我得举个例子。知道男女关系为啥紧张吗?因为阶级地位不平等啊。比如女生找个男朋友比较穷,就有人跟她说了,穷成那样你嫁他干嘛,你图啥呀?要是男生找个女朋友比较丑,也有人跟他说了,丑成那样你娶她干嘛,你图啥呀?
置换到发钱拉通胀这事也一样,为啥不给老百姓发钱?嗨,老百姓多穷啊,你发他干嘛,发了都给你存起来,你图啥呀?换句话说,公职人员基础消费能力强,稍微一刺激就见效,但是刺激老百姓,就得抱着发救济的心态,不能强求回报。逻辑好像说通了,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其实还是一个治理目标的问题,就好比结婚,你不能太听媒婆的,一心去图对方点好处。发钱也不能太听胡编的,一心避开底层这个大坑。因为结婚的核心目的是情感连接,发钱的核心目的是避免苦难。
可是中国一切都是反的,人人都像媒婆一样,没什么好心眼。结果你看看,一边刺激居民消费,另一边在发钱和发券之间,果断选择了发文。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首先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里,美式消费是纯浪费,向家庭提供救济相当于助长福利主义。其次中国人没有道德底线,如果照搬西方的工会和福利制度,肯定又是人民公社大吃饱,最后全社会躺平。前者是政府的一贯主张,所以救民先救官。
这两条说的有道理吗?有道理,不过只是表面原因,背后的逻辑还需要明晰。
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国民性的确有问题,小到逃票作弊和插队,大到上学工作和创业,几乎每一个重要的人生关头,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低贱的、投机取巧的路线。大家都想从事公务员、医科、警察、教师等等这些油水极大的行业,却始终瞧不上利润微薄的文科和蓝领行业。老头老太太一上地铁公交,年轻人必须给他们让座,不让座就是没公德,可是免费领鸡蛋大米的队伍里,老头老太太一站就是仨小时。北上广深的一些中产之家也是一样,炒房最热闹的时候,一纸限购令下来,他们能在 10 分钟之内决定假离婚。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中国人天生低贱吗?接下来我分 3 点简单梳理一下。
第一点,福利制度不光是简单的发钱,还需要信用体系和财产申报作为基础。比如前面所讲的美国新冠救济,根据年收入分为三档,其中第二档最为细致,家庭收入每多 100 减 5 块,减到 9 万 9 的富人区间,刚好救济为 0。同样的养老金、失业金,也得根据个人财产分别处理。我们也有信用体系,也就是银行推出的征信系统,可它的作用大家都清楚,是一种未审先判的胁迫,并不是为了发放福利。这 2 年很多人房产跌破红线,或者干脆烂尾,最终不得已选择断供,可是断供失信的后果,不仅要损失财产,还有金融性死亡。
第二点,钱可以看作社会生产力的期货债券,政府虽然是货币的信用背书,但更像期货债券的担保人。钱本身没有价值,有价值的其实是抵押物,也就是生产力。理想情况下,政府用钱和货币工具对社会资源进行调控优化,以此来激发社会生产力。比如中国改革开放,原本 10 亿人口 9 亿农民,生产效率锁死的情况被打破,从此迎来了农民工进城,和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直到今天,中美两国较劲的地方,也是能够提高生产力的行业,比如自动化、信息化和人工智能。较劲就是竞争,竞争就需要制度性保障,比如普惠教育、劳工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可是呢,我们连最基本的劳工权益都无法保障,也难怪网友开玩笑,说外企的下限是劳动法,内企的下限是日内瓦公约。
第三点,理解了钱的本质,就该明白货币发行和分配的问题。超发的人民币,等同于买断了未来许多年的人民生产总值,可是一头限制居民发挥创造力,另一头又想刺激居民的生产力,这本身就像一场自相矛盾的拔河比赛,最终的结果无疑是信心崩溃,通货紧缩,直至社会衰败。
货币于个人而言是财富,于国家则是维持社会运作的工具。工具本无善恶,关键在于初心。如果初心是国富民强,则没有什么韭菜人矿之分;如果初心是国强民弱,便有了收割采矿嫌疑。善用还是恶用,确实需要一点贵族气息,但更重要的还是法律和制度的约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我的结论是,中国人并非天生低贱,而是早在经济通缩之前,在人格上就形成了权力、贪欲和贫穷的通货紧缩。每个人都在问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身,上下交争利,概莫能外。久而久之,中国人要想提高获得感,就必须自个先卷起来,在人格上形成通缩螺旋。
所以明天会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