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个性网:专注于分享免费的QQ个性内容

关于我们| 网站公告|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新闻 热点

孙远刚:《安徽散文·春之卷》精品赏析——以《白丁香》等篇目为例

日期:2025/04/06 22:56来源:未知 人气:52

导读:《安徽散文·春之卷》新书问世,这是安徽散文界的盛事。本书以“唯美、唯真、唯善;思想、情感、生活”为核心理念,集结了众多名家与新人的佳作,不仅展现了散文的审美价值,更体现了文学与艺术的交融。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安徽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和气派。接下来,我们将陆续为您揭晓书中的部分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不染尘埃的纯净之美 不染尘埃的纯净之美白丁香(外一篇)......

《安徽散文·春之卷》新书问世,这是安徽散文界的盛事。本书以“唯美、唯真、唯善;思想、情感、生活”为核心理念,集结了众多名家与新人的佳作,不仅展现了散文的审美价值,更体现了文学与艺术的交融。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安徽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和气派。接下来,我们将陆续为您揭晓书中的部分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不染尘埃的纯净之美

不染尘埃的纯净之美

白丁香(外一篇) “丁香,这一名字所蕴含的纯净之美,仿佛能洗涤心灵。然而,我曾多次踏入那片绿意,却未曾亲眼目睹其绽放。它似乎在以一种无言的方式,向我诉说着它的独特与高洁。”

戏仿鲁迅的笔调,我试图探寻那份不染尘埃的纯净之美。而真正的纯净,或许并不在于表面的华丽,而是在于那份内在的坚韧与高雅。就如同丁香,虽未盛开,却已足够吸引人。

参观鲁迅博物馆,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那个下午,虽然短暂,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物馆内的展览虽简,却处处透露出鲁迅的深沉与睿智。而我,在匆忙中捕捉到了一些关于纯净之美的线索,仿佛触摸到了那份只属于丁香的纯净之美。 鲁迅故居位于宫门口三条21号,如今这条街已名不副实。走进大门,只需五步,再向左一转,便进入了鲁迅的小四合院。院子虽小,却布置得精致而优雅。三级麻石台阶,二尺半的檐廊,都磨砖对缝,桶子瓦泥鳅脊,彰显出主人的品味。1924年,鲁迅以八百块银圆买下这座四合院,可谓物超所值。

四面房屋都紧闭着门户,要么是从里面关上,要么是从外面锁住,只能隔着玻璃窗往里窥视。从北屋和西屋之间的小耳门进入后院,可以欣赏到北屋后面的“老虎尾巴”。这是北屋三间中间一间的后厦,也是鲁迅的简陋而寒酸的“作坊”。桌上的一盏罩子灯、笔筒里的几管毛笔,以及墙上的《华盖集》和《野草》等作品,都见证了鲁迅在这里的辛勤耕耘。

后院虽小,却别有一番景致。一株黄刺梅尤为引人注目,它像一束手捧花般盛开在角落里,百年老花却依旧不显老态。黄刺梅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与“老虎尾巴”里的鲁迅相互呼应。耳门旁的一棵枣树也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未能亲手搂住,但抬头望去,院墙外还有一株更大的枣树,上面挂满了一串串清白色的枣子,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而前庭的两棵白丁香更是成为了院子的主角。它们枝繁叶茂,几乎占据了整个院子。这两棵近百岁的丁香树并不显得苍老,反而各自拥有四根粗壮的树干,从地面就分叉开来。它们双树迎合,如同双掌合十般恭迎着每一位到访者。《鲁迅日记》中记载,1925年4月5日云松阁送来了许多树种,其中就有紫、白丁香各两株。这两棵白丁香无疑成为了故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 拢共不到五十平方米的场子,竟然能够种下这么多树,那一定是它们小时候。在鲁迅购买八道湾宅子时,他看重的是它的大空间,让孩子们能尽情玩耍。然而,如今的丁香树,从四棵变成了两棵,且只见白色丁香而不见紫色丁香,这些变化或许当年的种花人并未预料到。丁香,这种在冷凉地区普遍栽种的花卉,在北京并不罕见。这两棵白丁香,或许可以命名为“鲁迅丁香”或“鲁迅手植丁香”,以纪念那位文学巨匠。抚摸着那扭曲如钢缆般的树干,我仿佛能感受到鲁迅那浓眉、一字须和竹枝般的手指所散发的独特气质。鲁迅,一个在文学上拧巴而性格冷峻的人,他的文字如同冰冷的刀锋上带着刺。然而,生活中的鲁迅却是另一番景象。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我们看到了他平和、幽默、睿智的一面。无论是父亲的鲁迅、丈夫的鲁迅、朋友的鲁迅还是师长的鲁迅,他们都是同一个人——鲁迅。

走出鲁迅故居,我继续我的文化之旅。阜成门内大街的护国寺小吃门前,门钉肉饼的香气扑鼻而来,而我的思绪却还停留在那两棵白丁香上。不远处,红楼大观园的牌楼映入眼帘。这里曾是一片菜园,如今却变成了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曹雪芹绘制的草图让这里变得栩栩如生。园中的假山、假水与亭台轩榭相映成趣,而林间的草木则更显生机勃勃。没有绿植的园林是不完整的,而这座大观园无疑是一处完美的融合了自然与文化的胜地。

我从南门进入大观园,沿着不同的路径探寻每一处的风景。无论是左路的桃林、花冢还是右路的秋爽斋、潇湘馆,亦或是中路那曲径通幽的景致,都让我流连忘返。每一处都弥漫着绿色的气息,如同涌动的绿波在眼前翻滚,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之中。 怡红院内,芭蕉与海棠相映成趣,芭蕉植于东侧,而“女儿棠”则位于西边。原著中描述的“几本芭蕉”虽为一丛,但此处仅见一枝,被严严实实地裹在冬天里。而海棠正值妙龄,四月间满树绯红,如富家子般营养充足,找不到一丝瘦弱。当海棠花开时,“绿腊”尚未展开,只是微微卷起,仿佛在酝酿着绽放的美丽,提前用支架进行保护。

读完《红楼梦》,我原本想象中的栊翠庵是一座小庵,妙玉独自居住。然而,眼前的栊翠庵却被高大的树木所掩映,展现出两进院落的宏伟格局,并不显得小。尽管山门小巧,青砖灰瓦上没有过多装饰,门首上的字也显得小巧玲珑。与怡红院大门的开阔明亮相比,它仅容一人通过。从怡红院的后廊走过后石桥,四周都是盛开的梅花。虽然现在只见到树的形态,失去了梅魂的花叶,但那肥嘟嘟的样子却别有一番韵味。

那是一个晴朗的冬天,没有雪花飘落。栊翠庵的一进院落里,十几株红梅傲然挺立,虽不着花叶,却能欣赏到她们傲雪的姿态。妙玉所说的“梅花雪”,我这个南方人虽未亲见,但眼前的红梅却让我感受到了那份冬日里的温暖与力量。二进院落的西侧,一株红心蜡梅正盛开得绚烂夺目,若是在雪中绽放,定会展现出昭君般的雍容华贵。

秋爽斋的院门紧闭,无法进入其内。但想象中,三姑娘喜欢宽敞明亮的环境,“三间屋子不曾隔断”,一张大案上摆放着米襄阳的《烟雨图》。探春自署“蕉下客”,这个“客”字透露出她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想必定是希望斋内能种满芭蕉吧。我扒着门缝往外看,踮着脚尖远眺,仿佛变成了张君瑞一般痴情。

潇湘馆里虽不提竹子,但后院却别有一番景致。三棵大梨树混杂在周围的绿色植物中,虽不甚分明,却与原著中的“大株梨花兼着芭蕉”相契合。这几棵梨树看起来颇老,我甚至怀疑它们是菜户营的旧物。春天可以欣赏梨花绽放的美丽,秋天则能品尝到金黄的鸭梨的甜美。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走进草屋与青篱环绕的稻香村,仿佛置身于一片翠绿与金黄的画卷中。四周都是高大的杏子树,若是在一个夜晚,满树繁花盛开,那景象当得起“喷火蒸霞”这四个字的形容。然而,这里并没有“黄泥矮墙”和“墙头稻茎掩护”的景象,尽管篱外山坡有一处,却少了“土井”以及“桔槔、辘轳之属”的细节。这不禁让人感叹,造园之难,难在每一个精巧的细节上。相比之下,杏树则显得容易得多,只需栽下,三年五载后,便可欣赏到花开的美丽,品尝到金黄的鸭梨的甜美。

蘅芜苑中,后门口一棵杉木挺立,其寓意究竟是自然随性,还是别有深意,已无法考证。但“清凉瓦舍”、“水磨砖墙”以及“插天的玲珑山石”等景致,都一一展现出了原著中的细腻描绘。我特别喜欢那些坚硬的石头,它们不惧刀火,不痛不痒,无灾无病,仿佛拥有一种无言的力量。

石上藤蔓牵绕,绿意盎然,其中不乏紫藤、凌霄、地锦、葛等植物。而杜衡、白芷和蘼芜等香草虽应有,却未能得见。宝玉曾题名为“蘅芷清芬”,元春改为“蘅芜苑”,不知她有何深意。她看到“蓼汀花溆”时,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这或许暗示了元春对宝钗的青睐,“蓼汀”喻林,“花溆”喻薛。

冬日里的蘅芜苑,阳光下的山石光秃秃的,透出一股养老院般的宁静。在大观园的五彩斑斓中,这东北角显得格外单调和不随俗。想当初宝钗进京待选未成,借住贾府,心中的落寞可想而知。

离开蘅芜苑,从南门出发,一路绿荫相伴。南门向南即是繁华的南二环,隔着护城河便是佑安医院,那里正是孙女清芷的出生之地。 孙远刚,身为中国作协会员及巢湖市作协副主席,其散文与小说作品在众多期刊如《散文》、《散文百家》、《美文》等上均有发表,累计达百余篇。其作品多次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收录,并荣获多项排行榜及精品集的殊荣。2012年,他更是斩获孙犁文学奖。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23 某某QQ个性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xxxxxxxx号

声明: 本站非腾讯QQ官方网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