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3 01:34来源:未知 人气:57
文/情感专家烟雨懿蝶
焦虑是一种令人惴惴不安的感觉,我们都曾经历过。
考试时,看见别人都交卷了,我们会越发紧张、焦急;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没拿到结果时,我们会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害怕患上什么不治之症;儿女远行,或者父母外出,没有及时报平安,我们会坐卧不安,担心发生了什么意外。
我们在不同的年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焦虑,没有哪个人会和焦虑彻底无缘。
每天被周围人各种“理所应当”的期待充斥着:工作时间越久,就应当在职场混得越好; 到了某个年龄,就应该有车有房有伴侣; 对方身上的小毛病,应当很容易就改掉; 和孩子讲简单的道理,他应该很快就搞懂。
武志红老师的《这样想,你才不会焦虑》书中说,很多时候,这些期待的目标,是跟我们的实际能力存在巨大差距的。当我们顺从这些期待,并以此去要求自己时,常常会沉浸在一种「不确定的希望」中:误以为自己很有可能实现这些高难度目标,但实际上这种希望伴随着强烈的不确定性,甚至几乎不可能达成。
这时,人们往往会很容易掉进一个“隐形陷阱”:做到时,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不会因此而肯定自己;做不到时,会认为自己很糟糕,因此强烈地否定自己。这,就是焦虑感的来源。
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非常重要。连边界在哪都不知道,怎么能算是能力圈?没那个能力,却以为自己有,肯定要犯大错。——查理•芒格
有时,我在想,那些从不焦虑的人,是不是天生就拥有神奇的本领,让他们总是泰然处事?
但随着接触各色各样的人,我才发现:总是从容的人,并没有什么奇妙的能力;真正让他们和普通人拉开差距的,其实是一个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特质:了解并接受自己能力的边界。
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后,便要学会放下高期待,接纳自己的能力边界。
但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
对此,我想分享一个方法——学会欣赏自己。
已经做到的事情,告诉自己:你可真棒啊!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并非真的是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坎,而是认知出现了异常。
《这样想,你才不会焦虑》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叫戴伦的人非常害怕过桥,贝尔和同事为了治疗他,开始陪他有意地去练习过桥。
最初的时候,因为戴伦的焦虑水平总是飙升,他们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等着焦虑逐渐平缓。他们第一次从桥下走到桥中间的人行道上,用了足有一个小时。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练习,让戴伦明白了自己是可以勇敢地过桥的。
后来,戴伦还有意练习了开车过桥,短短两周之内,他对过桥的焦虑感就降到了最低水平,不再一要过桥就战战兢兢。这就是这本书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方法,叫做“暴露”疗法。
所谓“暴露”,就是有计划地,反复地、长期地让人接触那些因焦虑而避开的外部物体、情境、刺激,或者内部产生的思想、印象和记忆等。
渐渐地,人就会从一个更现实的角度看待事情,从而改变认知。
武老师建议那些身处焦虑情绪中的人,试着尊重自己的感觉,为自己而活。
当然,这并不是说外在的评价系统不重要,而是想说,相比于"“他人怎么看”,“自己怎么想”更重要。
当一个人做事的动力,是出于自己的本心,那么这个人就很少感受到压力,即使有压力,也会变成他前进的动力,相反,如果这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别人怎么看”,那么他是无法在做事时感受到快乐的,自然更容易烦躁不安。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著作《双城记》里面留下一句很出名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们距离狄更斯所处的年代已过去很久,可如今的时代环境,同样好坏兼并。
我们每天醒来,都会面对很多机会和可能性,但也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还有拼尽全力想要的成功。
然而,不管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是什么,都请别忘记,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坏的影响,就像《高情商心理学》一书所提倡的:“努力让自己活成这个时代的稀缺品,而不是牺牲品。”
一旦你有了这样的信念,焦虑感便只会有助你更好地前进,帮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过上你想要的人生。
本文参考书:武志红老师的《这样想,你才不会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