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5 04:36来源:未知 人气:51
你有没有一边追综艺一边气得想拍桌子?就拿《乘风2025》(也就是浪姐6)来说,节目刚开播没几天,王蓉就因为团队失误在“一公”被淘汰,网友直接炸了锅。这姐可是当年《我不是黄蓉》的狠角色啊,凭啥就这么被“连坐”坑了?热搜上“王蓉淘汰不公”挂了三天,80多万条评论骂得节目组抬不起头。这事儿不光让人替王蓉喊冤,更像一巴掌拍在脸上——综艺规则到底是为谁服务的?流量、实力、团队,谁说了算?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猫腻。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户外舞台上,风呼呼地刮,麦克风里全是杂音,王蓉站在那扯着嗓子唱,队友却像掉线了一样,配合得稀里哗啦。结果呢?团队成绩垫底,她硬生生被“连坐”淘汰。后台镜头扫过去,王蓉低着头,嘴角紧抿,那模样看得人心酸。你说她唱得不好?拉倒吧,这姐嗓音稳得一批,偏偏摊上这么个“猪队友”。网友不干了,微博上直接开炮:“王蓉这淘汰,简直是节目组的良心被狗吃了!”
我看啊,这事儿比吃了苍蝇还膈应。想当年,她一首《我不是黄蓉》唱得街头巷尾都跟着哼,如今却被综艺规则玩得团团转。
粉丝群里有人感慨:“这姐命苦,实力摆在那,却总赶不上好运气。”这话听着咋就这么扎心呢?
说到底,这事儿还得怪《乘风2025》的赛制设计。啥叫“团队积分制”?简单说,就是你再牛,也得看队友脸色。户外舞台本来就够呛,风声一干扰,音效跟鬼哭狼嚎似的,团队配合再出点岔子,分分钟全军覆没。王蓉这次就是倒了八辈子霉,摊上这么个坑。
这套路也不是新鲜玩意儿。2019年《创造营》不就上演过这出戏吗?那会儿选手刘特明明实力炸裂,结果队友跳舞像踩了香蕉皮,团队垫底,他硬是被拖下水。
当时微博热搜挂了一宿,50多万人骂节目组“瞎了眼”,可节目组还死鸭子嘴硬,说啥“团队精神最重要”。这话听着咋那么耳熟呢?哦,对,《乘风2025》不也拿这套说辞搪塞观众吗?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艾瑞咨询搞了个调查,67%的综艺观众都觉得“淘汰制”应该多看个人表现,别老拿团队说事儿。可节目组呢?压根不带听的,照旧我行我素。这不摆明了“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吗?只不过,活的不是选手,是节目组的算盘。
要说王蓉,那可是真有两把刷子。她当年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系毕业,学院派出身,底子扎实得像块铁板。2003年,《我不是黄蓉》一出,电子加戏曲的混搭风直接把流行乐坛炸翻天。那首歌在榜单上霸了几个月,MV在MTV亚洲台播了上百万次,谁听了不说一句“牛”?可如今呢,一个有才华的姐,却被综艺规则摁在地上摩擦,搁谁谁不憋屈?
不过,王蓉也不是吃素的。这几年她在短视频平台混得风生水起,2022年起在抖音快手发作品,粉丝蹭蹭涨到300万。2024年,她把《我不是黄蓉》重新编了个版本,短视频播放量破5000万,连Z世代的小年轻都喊她“宝藏姐姐”。
你看,人家明明有实力有市场,凭啥就被《乘风2025》一脚踢开?我不是说节目组故意针对谁,但这淘汰,咋看咋像观众的损失啊。
《乘风2025》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娱乐圈的流量逻辑在作祟。现在综艺不都这套路吗?流量明星站C位,镜头给足,实力派要么当绿叶,要么当炮灰。王蓉这回淘汰,八成是节目组觉得她“带不动收视”,不如留几个话题人物炒热度。户外舞台听着新鲜,可音效一塌糊涂,选手拼死拼活表演,最后还不是看谁更会“卖人设”?
传媒学者张教授说得透彻:“综艺规则从来不是为公平设计的,它是资本的工具,观众的情绪只是筹码。”这话听着刺耳,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反过来看,2023年《声生不息·宝岛季》倒是个例外。那节目直接取消淘汰制,所有歌手轮番上场拼实力,首播收视率2.5%,豆瓣8.2,观众拍手叫好。歌手林志炫还说了句金句:“没有淘汰的舞台,才能让音乐回归本质。”你瞧,人家既赚了口碑又赚了钱,咋就没见《乘风2025》学学呢?
我看啊,公平这东西,在流量面前就是个笑话。节目组心里那杆秤,早就歪到姥姥家去了。
王蓉被淘汰这事儿,网友可没打算就这么算了。截至2025年3月,X平台上“乘风规则不公”话题阅读量破亿,有人喊着要抵制节目,有人呼吁节目组改赛制。舆论这把火烧得旺,可现实呢?户外舞台的硬件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团队模式的毛病也不是说改就改。节目组嘴上道歉,心里八成还偷着乐——毕竟,骂得越狠,热度越高。
咱观众也不是完全没招。想让实力派有出头之日,就得多支持像王蓉这样靠作品说话的人。短视频平台不就有她翻红的例子吗?点个赞,转个发,比在这干生气管用。说白了,综艺这摊浑水,咱不趟也罢。
王蓉的淘汰,不是她一个人的意难平,而是所有期待公平的观众心头一根刺。下次打开综艺,你还会信“努力就有回报”这鬼话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