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个性网:专注于分享免费的QQ个性内容

关于我们| 网站公告|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新闻 热点

深挖|阿斯巴甜确定“可能致癌”

日期:2025/03/29 09:19来源:未知 人气:54

导读:一则“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在国内食品饮料行业引起了海啸。等了半个月,阿斯巴甜的最新研究报告,终于出来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今日发布关于阿斯巴甜的最新评估结果:IARC引用了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IARC 2B 组),并且重申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 40 毫克/公斤体重。这一结果,和此前关于阿斯巴甜......

一则“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在国内食品饮料行业引起了海啸。

等了半个月,阿斯巴甜的最新研究报告,终于出来了。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今日发布关于阿斯巴甜的最新评估结果:

IARC引用了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 (IARC 2B 组),并且重申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 40 毫克/公斤体重

这一结果,和此前关于阿斯巴甜的研究结论并无太大出入。

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强调了阿斯巴甜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截图自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按照阿斯巴甜最新研究报告中重申的摄入标准来看,对于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软饮料,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 每天要喝9至14罐才会达到这一临界点

碳酸饮料,还是得少喝。

消息一出,国内关于阿斯巴甜的讨论迅速上了热搜。

有网友立刻发现,元气森林已经贴上“0阿斯巴甜”的小红签。

阿斯巴甜,是怎么来的?

这一合成甜味剂,是怎么被引进到国内的?在食品饮料行业的使用又是如何的?

不想被曝光的阿斯巴甜,又有多少资本的成分在?

01

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已经不是第一次备受争议。

在美国,阿斯巴甜被消费者认为有致癌威胁,长期不受信任。

百事可乐曾在2015年决定弃用阿斯巴甜改用三氯蔗糖为代糖,添加到百事清怡可乐中。但这一决定并未扭转销售颓势,结果一年后宣布重新使用阿斯巴甜。

这次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风波再起,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旗下多款使用代糖饮品,首当其冲成为话题的焦点,包括乐事薯片、益达口香糖、炫迈口香糖等同样饱受争议。

除了常见食品饮料之外,市面部分保健品同样含有阿斯巴甜。

FUN财制图,整理自企业公开信息

尽管公众质疑无糖可乐安全性、也有便利店宣布:暂时性下架多款含阿斯巴甜商品,两大饮料巨头依然对此缄口不言。

与之不同的是,元气森林、奈雪的茶等品牌快速响应外界的质疑。

其中,@元气森林官方微博 宣称,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奈雪的茶则表示,2022年11月全部产品使用升级的天然代糖“罗汉果糖”。

截自元气森林官方微博

回过头来看,2015年“阿斯巴甜致癌”风波,成为了代糖行业发展重要转折点。

据Frost&Sullivan机构数据显示,2015-2019年期间,阿斯巴甜逐年减产呈现颓势,复合增速为负14.1%

当时,国内外各大食品饮料巨头已经开始寻找、发力代糖取代品“罗汉果糖”。

2015年,统一集团推出了罗汉果提取物的饮料品牌“小茗同学”;

2016年,星巴克推出含有罗汉果提取物的咖啡糖包;

2017年,打着“0糖”口号的元气森林率先抢入市场;

2018年10月,喜茶全面推出了“低卡甜菊糖”;

2020年,奈雪的茶推出“0卡糖”;同年,CoCo、一点点等茶饮品牌也加入队伍中,开始使用天然合成代糖“阿拉伯糖”。

国内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助推了天然代糖的发展。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提到:广泛开展以"三减三健” 为重点的专项行动。

减糖 ,是其中一项。

2019年 9月,市场监管总局发文指出,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倡导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

除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巨头还在拥泵阿斯巴甜之外,国内大部分食品饮料品牌纷纷弃用阿斯巴甜,赤藓糖醇成为了“新贵”。

特别是早期与元气森林达成合作的赤藓糖醇生产商三元生物,占据了半个饮料圈,2019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4.9%、全球产量的32.94%(数据来源沙利文研究报告)。

短短几年时间,赤藓糖醇已经进入了供大于求的状态。

研究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赤藓糖醇总需求为17.3万吨,头部6家生产商总产能超过了44万吨。

不过,在代糖行业中,赤藓糖醇、山梨醇等糖醇类代糖被认为是第二类,相比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第一类人工合生代糖只是更天然,但容易造成肠胃不耐受和引起腹泻。

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从天然植物提取的代糖,站在了“代糖鄙视链”的顶端,有望成为新一代代糖。

Spins 研究报告显示,在天然甜味剂中,用于食品的罗汉果糖增速达到23%,超过糖醇类的增长8%,甜菊糖的增长2%;用于饮料的罗汉果糖增速增幅达到21%,糖醇类、甜菊糖增长仅为11%、3%。

增速远超其他代糖,主要原因是罗汉果糖处在起步阶段。

同时,罗汉果甜苷产量仅有千余吨,其中全球最大生产商华诚生物占据了大部分,且生产成本远高于赤藓糖醇,目前仍未能全面普及。

所以,这次“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事件中,国内代糖生产上市公司以生产糖醇类代糖为主,消息传出次日迎来了“一日游”热度后,资本市场情绪又归于平静。

代糖上市公司7月14日上午收盘价,截自东方财富

02

阿斯巴甜在国内的研究,应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由于阿斯巴甜主要原材料包括L-苯丙氨酸、L-天门冬氨酸。

但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无厂家生产L一苯丙氨酸,需要依赖进口,价格高,阿斯巴甜无法量产。

直到1996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用肉桂酸解氨酶发酵法生产L一苯丙氨酸技术,自此实现了阿斯巴甜的工业化生产

此后,多家企业纷纷建立阿斯巴甜的工业化生产线,包括浙江亚美生物化丁、南昌化工、安徽科苑、平顶山易元制药等。

随着L一苯丙氨酸的产量提高,阿斯巴甜的合成与应用也逐渐广泛。

不仅应用于食品 ,阿斯巴甜也开始受到制药行业 的青睐。

近些年,阿斯巴甜广泛应用药物泡腾片、维生素 C、钙片等药物制剂上面。

相较于其它甜味剂,阿斯巴甜有着低热量、增香、不会使血糖值升高等优势,更关键的是,它很便宜。

据了解,等甜度的阿斯巴甜的价格只是蔗糖的70%。但这一甜味剂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备受“致癌”质疑。

2009年,国内对阿斯巴甜的认知度渐高,正处于产量提升阶段,但却传来了“零度可乐”所含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报道。

源自微信公共图片库

彼时动物试验的结果显示,阿斯巴甜有诱发动物肿瘤的可能。

但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美国食品药监局、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等官方评估认为,阿斯巴甜对动物无致癌作用。

国内也曾引发争议,官方发言人试图打消公众对于阿斯巴甜的疑虑,其称——

“我国的标准是严格按照国际通用的风险评估原则、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的,按照规定在食品中使用阿斯巴甜是安全的。”

而卫生部,不再对其开展重复的风险评估。关于阿斯巴甜的“致癌”争议,暂时消停。

阿斯巴甜在饮料、食品行业的应用也更加宽泛。随着甜味剂行业的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安全性问题愈发被重视。

为规范阿斯巴甜的使用,国内于2014年出台了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GB2760-2014,规定阿斯巴甜的使用范围和剂量。

根据标准,阿斯巴甜覆盖了13大类食品,共计41种食品,主要以饮料、面包、糖果、糕点、零食为主,最大使用量从0.3g/kg-10g/kg不等。

比如,胶基糖果最大使用量为10g/kg,面包最大使用量为5g/kg。

部分食品添加阿斯巴甜剂量

2019年以前,阿斯巴甜、安赛蜜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代糖市场。

随后,甜味剂的替代品也愈加增多,像是元气森林采用的赤藓糖醇,如今也开始被饮料业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合成类以阿巴斯甜、安赛蜜等为主,天然类以甜菊糖苷为主,糖醇类以木糖醇和赤藓糖醇为主。

低能量、低糖的甜味剂确实是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高。

像是这些年大火的无糖气泡水,让赤藓糖醇销量大增,相关生产商诸如保龄宝、三元生物挣得盆满钵满。

这次阿斯巴甜陷入“致癌”风波,亦有市场声音称天然类甜味剂将迎来新的春天。

但短时间内,阿斯巴甜的地位仍无法撼动。

数据披露,2021年,国内人工甜味剂市场结构来看,其中市场占比前三的产品分别为甜蜜素、糖精钠和阿斯巴甜 ,占比分别为44%、28%和12%

03.

阿斯巴甜,是怎么来的?

几千年以前,糖一定程度也反映了阶级差异,供需失衡下糖的价格成了一个门槛。

甚至糖还有过一段与权利挂钩的历史,是财富的象征。

1965年,一位外国化学家在合成制作抑制溃疡药物时,舔到手指,发现了甜味爆表的阿斯巴甜。

甜是很甜了,但是健不健康是另一个问题。

显然,阿斯巴甜并非天然提取的糖分,而是靠人工合成的,需要对这个化学合成物进行一系列的临床检测,才能量产使用。

当时这位外国人就职于G.D. Searle & Company,而这家公司日后成为辉瑞 旗下全资子公司。

G.D. Searle在发现阿斯巴甜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起初对于这一人工合成糖,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是不接纳的,甚至怀疑实验结果“被操纵”。

为什么后来态度会转变?

直到里根总统上台,他把对阿斯巴甜投“反对票”的人撤职了,这一人工合成糖得以正名。

FDA对阿斯巴甜的“暧昧”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2007年后,FDA批准阿斯巴甜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但人类目前仍未能消除阿斯巴甜是否存在致癌性的疑虑。

在全球,多个国家已经加入阿斯巴甜的量产,日本、韩国、荷兰、美国等都看到了阿斯巴甜的资本利益。

阿斯巴甜制造商,排在前列的Nutrasweet公司 ,其前身正是发明阿斯巴甜的G.D. Searle公司。

此外,日本的味之素公司韩国的大生公司 等,都是有名的食品添加剂生产制造商,阿斯巴甜是其中的重要业务。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23 某某QQ个性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xxxxxxxx号

声明: 本站非腾讯QQ官方网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