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个性网:专注于分享免费的QQ个性内容

关于我们| 网站公告|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新闻 热点

书架上好多书都是读了一半,十几年再没翻过,你也是吗?

日期:2025/03/29 05:30来源:未知 人气:53

导读:文/康卫军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提高、完善和渐进的过程,甚至连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不断转化。由于年龄增长、经历很多事情,遇见很多人,看过很多书,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会不断改善。人看待事物、认识事物、定义事物的角度也会变化。小时候很多人不喜欢吃苦的东西、例如、香烟、茶、香菜、苦瓜,等到一定年龄,偏偏喜欢上这些东西。我小时候就对香菜就特别排斥,总认为那......

文/康卫军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提高、完善和渐进的过程,甚至连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不断转化。由于年龄增长、经历很多事情,遇见很多人,看过很多书,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会不断改善。人看待事物、认识事物、定义事物的角度也会变化。

小时候很多人不喜欢吃苦的东西、例如、香烟、茶、香菜、苦瓜,等到一定年龄,偏偏喜欢上这些东西。我小时候就对香菜就特别排斥,总认为那么臭的东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并且冠以“香菜”的美名。等过了二十多岁,却对湘菜情有独钟。

就好比年轻的时候喜欢读小说,特别喜欢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还有那些浪漫朦胧的诗歌。对那些学术类、哲思类、逻辑类的文字特别反感,这类书籍读起来百思不得其解,我无法把书中讲的和现实生活关联起来。读它们不但费时而且烧脑,读后很快忘记。

现在想想主要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自己思想还不够成熟,初出茅庐,意气风发,对什么都好奇,都要尝试、探索和经历,却从未想过深入下去,弄明白书中各种逻辑关系;二是生理上没有成熟,因为经历太少,大脑没有经过刻意训练,还处于频繁的选择阶段,对人生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第三因为读书太少,根本不知道什么书好,什么书不好,什么书重要,什么书不重要。

所以,读书常常不求甚解,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更像是一种休闲,一种仪式,一种外在的表现。除了读小说能倾情投入,读其他书籍完全是受罪。当然,这样读书,能触动自己内心、引发共鸣的东西实在太少。截止现在,书架上好多书都是读了一半,十几年再没翻过。

读书也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总认为有些书艰涩难懂,实在不配花宝贵的时间去啃。但翻开尾页,却能清晰地看到,它们虽然已经存在上百年、上千年,但近几十年内,不断再版,说明它们经久不衰,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只是自己读不懂罢了。

在一本书中收获最多,恐怕要算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那时候,感觉自己达到痴迷的状态,每天早晨先听完音频,再通读一遍文字,然后一边解析,一边做读书笔记,最后写下自己观点和看法。跟着这个专栏学习最大的体会是,很多以前是是而非的东西,那一刻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并且能和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关联起来。

直至现在,写文章写到随性处,无意识会抓取专栏中的某一段精髓,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只有在反复的阅读中,那些原本不太明晰的观点逐渐浮出水面,并且还会发现以前被误读和遗漏的地方。

笑来老师说他有一个能力:“一本书即使读不懂,也要读完;读不懂,可以翻过来重读。”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发挥想象的能力,逐渐也就理解了。按照这个逻辑推导,大脑可以训练。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从不会到会,从笨拙到熟练,从快到慢,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不但对读书,其他的技能也是如此。

读书第一遍的时候,都是泛泛而读。人大致被书中情节所吸引,走马观花一通,什么都不熟悉,完全是出去好奇、探秘的心理。就像旅游,一开始都看大景,雄伟、壮观、奇秀、磅礴,很少关注那些细枝末叶的局部。看完一本书,就像在匆忙中赶路,能留下的实在太少。

“魔鬼”在细节,有时一本书的主旨和价值,就藏在角色的对话中、内心描写上、一段看似毫无悬念的白描中。例如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中提到的“爱愿”;例如《武志红心理学课》中提到“做真实的自己”;例如瑞.达利欧《原则》中提到的“原则”;以及《乱世佳人》中那片无法穿透的“迷雾”;村上春树许多小说中提到的“井”;周国平哲学中多次提到的“存在”和“生成”,都是文章的“文眼”,稍不留意就会错过。

西游记中猪八戒吃人参果,吃前几个都是囫囵吞枣。一是怕别人抢去,二是实在肚子饥,三是太迫切,往往尝不出什么滋味。而第二遍不是简单的故地重游,而是把原来看过的加深印象,把原来存在的疑虑搞明白,细微之处才是真正的风景。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23 某某QQ个性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xxxxxxxx号

声明: 本站非腾讯QQ官方网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