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9 05:30来源:未知 人气:54
你对“经典”的定义是什么呢?
在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里他提出了环环相扣的十四条定义。
譬如,经典应该是你听到别人说正在重读,而不是第一次读的那种书;经典是你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便你是初读,也不会感到陌生的书;经典是即便与当下格格不入,它也不会自行消亡,依然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你感到俗世间一缕清风的书……
孔老夫子提倡的教育是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这似乎是大部分的“古典教育”所倡导的,但“古典教育”的书实在是太难读了。所以很多人就会对“经典”望而却步,更不要说是西方的经典之作。
这本《如何阅读西方经典》让我突然不再为那些无法阅读那些伟大的书而怀疑自己是不是阅读太慢或者理解能力有问题,它告诉我们,不是说我们能力不足,而是缺少训练和引导。
作者美国传奇通识作家苏珊.怀斯.鲍尔,她是美国通识教育的传奇人物,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和科学。
她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在《如何阅读西方经典》这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古典阅读的“三段论”,并借助这一清晰实用的学习工具,带领我们去阅读那些你“不可不知”我们知道该读却读不下去的经典文本。
复旦大学文学教授梁永安说,对于热爱阅读的中国人来说,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在全球化的文明大汇聚中,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脉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阅读对方的经典之说。
《如何阅读西方经典》系统梳理了欧美六个写作领域的标志性著作,恰如一份读书导图,只要静下心来细读,定会有沉甸甸的丰收之感。
读书不在于多少,在于这些阅读对心灵健全与人格成长的价值。有些书构成了一代人共同的回忆,成为一代人共同的成长基石。读书的作用很少立竿见影,但滴水穿石之功不可小觑。
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一书中说,一是,你不能饥不择食,得有选择;二是,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主要是为了扩充知识,那不可能读完,你跟不上思想者的灵光乍现和印刷机的速度。如果你是为了训练和形成自己的思维,构建自己的“三观”,那倒是很有可能的。
古典教育的“三段论”和其相似,第一阶段:语法阶段,只要熟知知识的准确内容而不用分析它们;第二阶段,逻辑阶段或辩证阶段,批判性思维发挥作用了。最后阶段,修辞阶段。
对于他们已经知晓并所有评判的事实,学生学习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模式(掌握事实,分析事实,表达观点)适用于以后所有的学习。
如何开始?
按照阅读清单去读就好,你最终会发现,你前面的阅读将会为后来的阅读建立一个框架,而你后面的阅读将强化和澄清前面的内容。
也许你会觉得书单的书太难读了,那也没关系,有些书在生命中的某一刻会向我们诉说些什么,在其他时刻则沉默不语,如果一本书对你来说是无声的,那就放下它,读书单里的下一本书。
另外也没有必要必须完作者所推荐的书,没有一份“经典著作”是权威的,所有的清单都存在偏见,它们反映了提供者的兴趣,它们旨在向读者介绍提出者对某一特定思想领域的研究。
我们也可以自己增补或消减清单,制作自己的清单,带着愉悦的心情去阅读它们。
那么接下来就开始你的阅读吧!
阅读时,按照三段论模式进行。首先,品尝:获得基本的主题知识;
其次,咀嚼吞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并对其进行评估。这样有效吗?这样正确吗?为什么?
最后,消化:把这个主题融入你的理解中,让它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或者拒绝它,认为它对你没有价值,通过品尝、咀嚼吞咽和消化,发现事实,慎思之,最后形成你自己的观点。
对于某种书,都必须“因书而异”地运用这三种阅读技能--理解、分析和评价。
阅读是自由的,只是去读而已,一直读下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