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31 17:10来源:未知 人气:57
通观两宋,禅宗中始终占优势的是临济宗。石霜楚圆是临济宗在江南传播的奠基人。经过石霜楚圆的传法,创建于北方的临济宗开始转入南方传授,在长江流域衍生出了黄龙宗和杨岐宗。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佛教:黄龙宗慧南、杨岐宗方会,同时兴起,最终恢复“临济”旧称。
01黄龙慧南
黄龙宗由慧南创立。慧南,也作惠南,俗姓章信州玉山(今江西省上饶市)人,是石霜楚圆的弟子。其人少年老成,不吃荤,也不嬉戏打闹,十一岁时弃家,十九岁落发受具足戒。三十五岁嗣法于石霜楚圆。
慧南最后的弘法道场,选在江西南昌的黄龙山,所以后人称他黄龙慧南,称其宗为黄龙宗。宋神宗熙宁二年,慧南坐化。大观四年春,宋徽宗谥普觉号,所以后人也称其为“普觉禅师”。
慧南对于义玄以后出现的文字禅提出严厉的指责,认为从希迁、道一到义玄、玄鉴等数代禅师,以顿悟佛教传承,神风峻烈,但入宋以后,禅僧们打着祖师的招牌,索性则相去甚远。他们在玩弄文字语句中丢失了禅的精髓。
为此,慧南提出了向临济禅复归的要求,认为“做客不如归家,多虚不如少实”,主张一种任运自在,不为外物所拘的修行:“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众生日用如云水”。
黄龙一派门徒众多,且门庭严峻,人喻之如虎。慧南除了上堂说法外,平常还以三句话勘验弟子或参禅者,即后人所称“黄龙三关”的“三转语”。
遇到学人来参请时常问:“人人尽有生缘处,那个是上座生缘处?”又正当和学人往复问答争辩时却把手伸出说:“我手何似佛手?”又向前来参请的宗师问其所得时,却把脚垂下说:“我脚何似驴脚?”
如此三十余年,天下从林称之为“黄龙三关”。南州居士潘兴嗣常问其故,他说:“已过关者掉臂而迳去,安知有关吏?从关吏问可否,此末过关者。”可见他设三关的机用,是针对文字禅而建立一种明快的禅风,要学人触机即悟而不应该死于句下。
慧南虽以破文字禅、复归临济禅自命,但他所立“三关”,实际上仍然是教人在“机锋”、“禅语”上用功,禅风难免落入文字禅的窠日。
北宋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二、卷十三记载慧南有弟子七十六人,其中黄龙祖心、东林常总、真净克文、宝峰洪英、仰山行伟等人对后世影响比较大。
02杨岐方会
石霜楚圆的弟子中,慧南的法系成为黄龙宗,方会的法系成为杨岐宗。比较面言,黄龙宗兴盛在前,但流传的时间较短,大体在进入南宋以后便走向衰微,杨岐宗虽然兴盛在后,却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较大,故世人以杨岐宗为临济宗正脉。
方会,俗姓冷,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在潭州参石霜楚圆,在石霜门下得法。宋仁宗宝元二年,楚园迁往潭州兴化寺,方会与师告别,回到筠州九峰寺,萍实的僧俗信众迎请他主持杨岐山寺。因此后人称他为杨岐方会,称他所传禅法为杨岐宗。
当时九峰山长老并不了解方会,看到僧众们来请方会时,非常惊讶地说道会监事(方会多次担任监院,负责处理寺院日常事务)亦能禅乎?”方会当场勘验禅僧,九峰长老来参,被方会勘破。一时间,方会名闻诸方。
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方会移住潭州的云盖山,三年后去世。方会的言行为后人收入《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和《杨岐方会禅师后录》。
方会的禅学思想是临济禅法的正宗。以临济宗的禅法为基础,方会还吸收了云门宗的某些风格。他曾说:“雾锁长空,风生大野,百草树木作大狮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三世诸佛在尔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若也会得,功不浪施;若也不会,莫道杨岐势险前头更有最高峰。”
传说他接化学人,提纲振领和云门文偃相类似;又说他验勘学者的机锋类似南院慧颙,所以方会的基本思想兼具临济、云门两家的风格。
虽说方会禅法源自临济宗,但他向门下传法过程中带有自己的特色,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他认为接引禅僧,应循循善诱,步步启发,不拘成规,随时化导解悟。
有人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答言:“有马骑马,无马步行。”他特别强调佛在自心,“见性是佛”,并且运用华严宗的诸法圆融思想,说佛法遍在一切事物之中,所谓“一切法是佛法”,在修行上引导弟子在自己“脚下”下功夫,经常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表达禅理。
方会和慧南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试图抵制当时的禅风,但文字禅终究要成为宋代禅宗的方向,方会和慧南都无法摆脱这一点。
杨岐和黄龙几乎同时兴起,后来黄龙的法脉断绝,杨岐也恢复了临济旧称,所以临济后期的历史,也就是杨岐宗的历史。杨岐宗禅法在宋元两代传入日本,创行别派,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杨岐的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