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个性网:专注于分享免费的QQ个性内容

关于我们| 网站公告|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新闻 热点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

日期:2025/03/31 15:56来源:未知 人气:55

导读:孔子是华夏的圣人,多人都听过他的名字,但是对他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怀着敬畏的来跟大家一起学习孔子,我们以《孔子人能弘道》为核心来进行深入学习。首先今天我们是以第三角度的方式来解读孔子,并不是逐字逐句的去翻译“论语”从而对孔子的整个人生做了一个概括,来了解孔子的一生。首先来讲讲孔子的生平,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华夏正处于分裂的趋势。在这片土地上每隔几百年就会分开,然后......

孔子是华夏的圣人,多人都听过他的名字,但是对他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怀着敬畏的来跟大家一起学习孔子,我们以《孔子人能弘道》为核心来进行深入学习。

首先今天我们是以第三角度的方式来解读孔子,并不是逐字逐句的去翻译“论语”从而对孔子的整个人生做了一个概括,来了解孔子的一生。

首先来讲讲孔子的生平,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华夏正处于分裂的趋势。

在这片土地上每隔几百年就会分开,然后隔几百年又会合在一起,所以华夏历史都是分分合合。

中间的唐朝算是5000年来最统一的时期了,但是它也是处于一个分裂的趋势,前后有五胡乱华,三进晋南北朝等等…

在孔子那个时代整个周朝都已经不行了,然后各地诸侯开始强大,孔子所在的那个时代真的乱到常人无法想象。

就是连那些篡夺了王位的家臣,篡夺成功以后,他们的家臣也开始杀他们的主子。

所以整个国家就经常出现当权者被杀的现象,社会变得非常的混乱。

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孔子出现了,他认为要解决这种混乱的格局,就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化和学习来进行,就是只有知识才能带来人类的文明。

现代很多人都认为孔子在那个时代可能是出生于达官贵人的家庭,或者豪门子弟什么的,但并非如此。

按照汉史学家的说法,他就是一个出生普通的人,他所做的就是一个培训班,加职业介绍所。

就是他那个地方既教你,礼,乐,射,御,书,数,同时还给你找工作,所以他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找到一个不错的归宿。

但是在古代那么多做培训班合作职业介绍所的人都存在,为什么只有孔子能够成为圣人?

答案就在《宫崎市定的中国史》里边,这是日本一位非常著名的京都学派的汉史学家,他在这里面就研究出了其中的原因,因为孔子是在所有这些人当中最强调理想的一个人。

他绝不仅仅是教学生怎么样去混口饭吃,而是教你怎么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这跟《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是一样的,柏拉图也是说哲学的目的就是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孔子希望我们成为君子,成为圣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让一个社会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他心中对社会有理想,对个人的发展也有理想,所以他能够跟别人不一样。

孔子出生于在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鄹地,所以很多人把他叫鄹人之子,他爸爸叫叔梁纥,据说他爸爸身高才高大威猛,非常强壮有力量。

有一次跟别国打仗的时候,他爸爸一个人用手举着那个掉下来的城门,然后让所有的人跑了过去。

就有点像隋唐演义里边那熊阔海,他那个形象就基本上按孔子的爸爸构造出来的。

叔梁纥这个人呢比较倒霉,他一直想生个儿子,但是却一直生女儿,最后好不容易生出来个而儿子嘛,好了,结果还是个残疾人,脚瘸的就算了居然还有点痴呆,他的名字叫孟皮,就是孔子的哥哥。

后来这个叔梁纥说不行啊,再这样下去就绝后了啊,所以他就在他60岁的时候取了“颜徵在”。

颜徵在就是颜回那个颜,加上孔子又那么喜欢颜回,所以就有人怀疑他们家跟颜回家多少有点亲戚关系,因为在那时候本来人口也不多。

叔梁纥娶了“颜 征在 ”这个1 8岁的姑娘,然后颜徵在 祷于尼山 , 尼山现在去济南路上还能看到,是一个不高的一个小山。

她在那个地方祈祷,祈祷完以后回去就怀上了孔子,所以给孔子起名叫做孔丘啊,《字仲尼》仲字就是老二的意思,尼就是尼山的尼。

所以他的脑袋长得像一个小山丘一样,他脑袋的额头长得比一般人都高,所以孔丘就是这么来的。

孔子大概3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所以孔夫子对他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的记忆。

17岁的时候,他妈妈也去世了,他妈妈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完全懂事了,因为孔子15岁,志于学,就在15岁的时候开始立志于学习。

在论语当中这么几句话,说三人行,必有我思,这有可能就是孔子15在岁懂事的时候写的,还包括入太庙,每事,太庙就是搞祭祀的地方。

孔子进入到太庙,就问这个什么?这个又是什么?哎,这个东西叫什么?为什么这个放在这?他老问别人。

后来旁边的人就笑话他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也)?谁说这个鄹人之子知道理呢?

可见孔子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他应该属于少年天才一类的,因为15岁的小孩,大家都已经知道他了。

然后那个人就说,谁说鄹人之子知礼呢?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啥事都要问,然后大家把这个话传来传去就传到了孔子耳边,然后孔子说,害,是礼也。

就是入太庙每事问这件事本身就是礼,作为人你得恭恭敬敬的搞清楚这件事,尽管你心中可能已经知道其中的人微妙,但你也应该多向别人求证,所以孔子15岁志于学,三十而立,这就意味着他30岁已经开始办学招生了。

他30岁就已经开始有了学生,同时也有了事业,孔子有弟子3000深通六艺者72人,也就是说,礼,乐,射,御,书,数,都会的就有72人。

然后能够在论语当中被提到名字的,整个统计下来只有22个学生,这是非常难得的,然后在庙里边坐着的10个人叫十哲,有9个人曾经担任过非常重要的官职,其中有3个人做到了季氏宰。

季氏宰很多人听起来觉得像个小官,不就是季氏家里边管事的个总管吗?这能算什么官啊?但是季氏宰是当时普通人所能够做的国家最高官职。

就是季氏宰以上的所有官职,都得靠世袭才能取得,这些都是贵族才能做的官。所以普通人你能够做官做到最大的就是到季氏家当宰象,所以、冉有、子路、这些都是做大官的人。

在公元前501年孔子50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中都令,中都令就相当于是首都那个城市的市长。

据说他治理了这个国家城市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晚上再也不用关门了,东西丢了,都有人能找回来,干了没多久他又被提拔为司寇,司寇就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

刚开始很多人就说,孔子光会说却干不了什么活,但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不止会说,孔子其实还挺能干活的,而且干的还非常好。

但是他运气并不是很好,到他55岁的时候“胙肉不至”,“胙肉不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代的人祭祀他们祖先,祭祀以后,皇帝就会把那些肉分成一块一块然后派人送到各个大臣家里去,这就叫胙肉。

结果孔子在家里边等了很都没人送来,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的时代背景是鲁国已经强大起来了,齐国是非常不希望鲁国强大起来的,因为齐鲁之争。

所以双方都不希望对方能够强大起来,这个时候齐国就派人给鲁国国君送了很多美女和乐师过去,然后让让鲁国的国君,和三家他们都高高兴兴的玩。

因为鲁国这时候强大起来了,所以这些人就就慢慢开始疏远孔子,然后孔子就觉得很生气,他觉得胙肉不至代表着对他的轻视,士是杀不可辱,所以孔子说我不干了,然后带着他的学生就走了。

但是他又还不真走,他把这个车队带到边境线上待了三天,待这三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想看看国君要不要追过来,就如果国君派人过来追我回去呢,那我还可以回去接着当官,叫大丈夫可屈可伸。

但是在边境线待了3天都没人来找他,然后他就直接走了,从此开始了一件事儿叫周游列国,所以孔子是在55岁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的。

然后一直走到了68岁,一共13年,这13年并没有走多远,他周游列国那的范围大概就是在、山东、河南、河北、这些地方,他连陕西他都没去过,因为是古代的儒生都不去陕西。

他就在那几个地方转,转了13年,68岁的时候被人接回了鲁国,来接他的人给他的稍 来话说 , 家里的 孩子们 都长大了,需要您回去看看,也看看您那些弟子们现在都干的怎么样了,然后他就回去了。

这回去以后就开始进入老年了,因为他回到鲁国都已经68岁了,69岁时他儿子孔鲤就去世了。

因为他 是独生子,因为 孔子就 一个孩子,这个孔鲤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他生这个孩子的时候,鲁军给他送来了两条鲤鱼,所以因为了纪念鲁军送的鲤鱼,就给孔子的儿子起名叫孔鲤。

孔子70岁的时候颜回去世了,这件事对孔子的 打击很大 , 孔子当时说天 丧我啊,天丧我啊,说老天爷这是要杀了我啊,然后旁边的人就劝他说,夫子,你不用这么难过吧?你稍微节哀吧,别这么难过。

孔子说,我们不能为这样的人难过,为什么人难过啊?这么好的一个学生居然死了,孔子在整篇论语当中唯一,永远都使劲表扬的那么一个人,就是颜回。

甚至孔子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资质都不如颜回好,所以他是倾尽了全力,把这一辈子的精华全都给到了颜回。

然而 颜回 居 然在 孔子70 岁的时 候死了,所以颜回当年去 世的时 候大概就30多岁。

另外一个最爱孔子的学生叫子路,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这个子路却是最爱孔子的学生,这个子路是属于愿意为孔子去死的那种人。

他原来是个强盗,子路原来经常劫盗,然后被孔子收服了,孔子学问也高,打仗也比他打的好,所以这个子路就特佩服于孔子,跟着孔子变好了。

子露比孔子其实只小9岁,他年纪其实也不小了,当时魏国大乱,然后子路就问孔子说魏国请我去辅佐他们的太子,你说我该不该去?

孔子说危 邦不居, 乱邦 不入, 意思是说,那些很乱很危险的地方我建议你最好别去,然后子路说,我觉得大丈夫这一辈子总得干点事来伸张一下正义,然后子路就去了,去到魏国城门口的时候那里已经乱的不行了,到处在杀人。

然后很多人蜂拥的朝城外跑,刚好有一个孔子的学生也跑了出来看到子路,对子路说,赶紧走赶,里面杀人了,这时候子路说不,子路说既然咱们答应了别人,要帮人家解决问题。

所以 子路就 逆着人流 走到了皇 宫里面去,拿着刀拽着太子就往外冲,虽然他打架很厉害,但是寡不敌众,对方人太多了,后面他可能就打没劲了,别人一刀过来就把他头上的帽子给打歪了。

打歪了之后,他也精疲力尽了,就坐在那里说孔子的教诲,君子临死之前要正茂,不能歪。

于是子路用双手正其缨, 就是把帽子扶,后被害之, 什么叫害之呢?就是周围的那些士兵一拥而上,把他剁成了肉酱。

子路这个人,如果你读过论语的话,你会发现他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人,因为他是个特别的直而且又有意思的人,他经常跟孔子吵架,经常会质疑孔子,所以他是一个在论语当中性格特别鲜明的一个人。

然后这个人就这样惨死了,这件事也成为了孔子的一个心病,因为孔子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曾经讲过,说子路这个人不得其死,他说 这个人 肯定不会是 好死的,因为子路这个人老惹事,经常都有侠义之气。

孔子大概也会算命,因为他研究《易传》所以他就说子路不得其死,结果没想到被他预言成真了。

这个子路真的就被剁成了肉酱,子路死了之后有人回来汇报给孔子,这个时候孔子正在吃饭,然后孔子就问是怎么死的?那个汇报的人就说被剁成肉酱了。

我个人认为汇报的人情商非常的低,孔子当时吃饭桌子上正好放着他喜欢吃的肉酱, 然后孔子 一听到子路 被剁成肉酱,直接挥手说拿走拿走,就叫他的管家把肉酱拿走,从此以后,孔子再也没吃过肉酱,这就是72岁的时候又遇到这样的打击。

孔子73去世,孔子去世的时候,之前发生过一件事叫做获麟,所以我们讲获麟就是这老人家可能会出问题的,什么叫获麟呢?

就是有一次郊外有人捕 获了一只怪兽,说这个怪兽呢谁都不认识,后来有人就说孔子见识比较多,拿去问问孔子这是什么,孔子跑出去一看,是麒麟,然后孔子就哭了,对着麒麟说, 你怎么会被抓住呢 ? 哎呀 , 你怎么跑到 这儿来了啊?真是倒霉,然后这麒麟死了。

孔子看到这个麒麟死掉之后就觉得自己的天命也就快结束了,最后陪在孔子身边的人是子贡,子贡是首富,他是当时鲁国的首富,整个各个国家的国君对待子贡都是像对待国君一样的礼仪,是用分庭抗礼这样的方式来交流的。

所以子贡,是一个大外交家,加上一个大商人,是儒商的鼻祖。孔子有一天在门口等着 子贡回家 , 等子贡回 家以后呢,他就问子贡怎么现在才回来?我有个事跟你说一下,子贡问怎么了?

孔子说,我昨天晚上梦见我在一个柱子底下站着,《夏朝的人去世了是在左边的柱子底下放棺材、商朝的人去世了是在中间柱子放棺材、周朝的去世了是在右边柱子放棺材》然后我就站在中间那个柱子下面。

因为孔子是商朝人,所以他说我可能就要死了,你早点帮我准备后事,他梦到了自己要死了,过了没几天,孔子就真的去世了。

去世了以后,这事还没结束,孔子的学生就一起建立了孔林,在孔林那个地方就插了好多的树。

然后各朝 各代都 不断的有 人去 那里种树,所以现在孔林就变成了一道独 特的风景线,如果到了孔林,就会瞬间 就有那种让人觉 得肃穆 的气氛 ,会让人流泪,因为 他给了 我们华夏子孙 这么多的智慧,但是我们却无以回报。

子贡连同他的那些弟子都守孝3年,就是3年时间一个年富力强的人什么都不能干,对于我们今天的每个人来讲,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对吧?守孝3年以后,大家就出相互来告别了。

子贡当时都已经收拾好东西了,突然觉得不行,他觉得自己还不能走,还是离不开,然后子贡回去又住了3年,子贡整整为孔子守孝6年。

现在去看孔林,会让人觉得特别壮观,那个地方特别大,旁边是怀子抱孙,一边是博宇,一边是孔鲤,前面是子思,就是他的儿子孙子全部都葬在他旁边,旁边有个小茅草房,那个就是子贡当时守孝的地方,这些是孔子生平的一个大致概括。

接下来我们深入去理解孔子这个人,有一个 汉史学家“ 倪教授”是这样理解的,他说, 首先你要把它 理解成 一个开宗立教的孔子, 有哪些东西 跟这事是有关的?

金声木铎这个词大家知道吗?古人,敲金以教武,木铎以教文,就是古钟里边放一个木制的小舌头,那个叫木渎。

凡是敲那个木制小舌头钟的时候,就是要上文学类的课了,教文学的是这个木铎,孔子有一段故事叫,仪丰人请见。

就是在仪这个当地的一个地方官,他要见孔子,见了孔子以后,他出来就跟大家讲,他说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就是天下无道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 老天爷 就是要 以夫子为木铎,他就是来教育整个世界的。

这个仪丰人真的是一个高人,他肯定是隐居在这个小封地上的一个厉害人物,然后孔子在他的论述当中经常会提到,人与天,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就是当子路问他说如何是鬼的时候,孔子就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然后子路又问,那敢问如何死? 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就是,你根本都不知道怎么活,你怎么会知道怎么死呢?

所以他在仁和天道这件事情上是有人性论述的,子贡有一次就问孔子,这个问题是记载在《孔子家语》当中的,子贡问孔子说 , 那人死了 以后到底 有没有呢?你为什么从来都不说呢?

孔子回答到说,我如果说了这个人死了以后还有,那这帮人就大兴土木,然后搞那种特别复杂的祭奠仪式, 然后做很多各 种各样 的陪葬品 , 我觉得 这事不对,这个会造成很多的浪费,甚至还拿活人殉葬,这是孔子最反对的东西。

那我如果说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人死如灯灭,那也不行,那样的话,很多不孝的子孙就会把老人 家的尸体往路边一扔,就不管了,因为他会觉得反正你说死了 就什么 都没有了,所以我 不能说。

然后子贡就说,那就咱俩你跟我说说呗,反正就咱俩,你告诉我到底人死了会是有还是没有啊?孔子说这种事啊,等你死了你就知道了,他也不会单独跟谁说,他就告诉你说等你死了你就知道你还有没有了。

有时候他在论述这个人与天的时候,他也很矛盾,他也会说叫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说你祭拜一个祖先的时候,你就要感觉好像他就在对面一样,这就是沉静的心态。

所以孔子在论述人与天的关系之后,他还论述了很多天和命,他经常讲,不信命无以为君子,就是如果一个人不信这个命运安排的话,他没 法成为 一个 君子。

他还说假我数年50以学易可以无过瘾,就是如果再给我一些年头,让我50岁的时候就学一学周易的话,我的人生就可以少很多过错了。

所以孔子对于命这件事是很看重,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安慰的方法,任何一个宗派都有这样的东西,就像佛家讲的缘分,他遇到任何困难,他都会说这是缘分的问题,然后他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基督教说,遇到任何事,这是上帝的问题,他的压力也会减少。

孔子说,这是命,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我努力做我能做的事,至于天命有多少呢?你得信,你如果不信,你就无以为君子,你就会觉得特别的痛苦。

孔子经常研究算命,研究周易,但是孔子讲过,他说易我观其得益而也,君子德行焉求福,仁义焉求吉。

就是关于周易这件事,我看的不是他预测的准确性,我看的是周易当中所体现的德行。

读过周易的都知道,开篇讲的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 善之 家 必有余殃。

这就是讲德性,所以你只要在德性上无所亏欠,你干嘛需要去测算他呢?所以华夏古代人经常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就这个道理。

如果你是一个君子的话,你只需要每天舒舒服服的好好的去做你该做的事,命运自有安排,这个叫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险以侥幸,小人一天到晚就想干一点出格的事,就总想试图去改变命运,干一些特别奇怪的事情。

所以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弘道,就是我们人需要有责任感,我们需要让天道彰显。

而不是等着天道来谴测我们,也不是让天道来安排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自己要去努力作为天道的一个彰显者出现,所以他特别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就是我们说 的作 为开 宗立教者的孔子,这是他的第一个身份,他创立了一个宗派,就是儒教。

第二个身份,孔子可以被当作是一 个哲学家,孔子 的 理 想跟“柏 拉图 ”非常接 近,就是希望能够让人们成为更完善的人,他追求的这个智慧不仅仅是理性智慧,他追求的是对整个人生、对整个世界、对整个宇宙、的一些看法,在孔子的哲学体系里被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叫做“仁”

仁在论语当中 出现 了105次,仁 者 爱 仁,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吾欲仁,斯人至矣”你想要做到人,只要你想的时候这仁就来了。

这个仁和佛家讲的正念是特别接近的,什么叫仁?当你能够考虑到仁这件事的时候,其实那个仁就已经离你不远了,因为你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

大家来看仁的这个结构,一个单人旁,一个二,这是什么意思呢?单人无法成仁,我们今天所用的那个一撇一捺的人,这只是一个个人,但他无法成为双立仁的仁,仁代表着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得有两个以上的人,人的社会属性就是仁。

你得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你需要怎么样去存在,你为这个社会,为他人能够做了些什么?所以仁者不忧也是这个道理。

就是当你能够开 始学 会关心 别人的时候,当你能够知道这个社会不是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够减少忧虑。

一个人如果总对自己的事患得患失,你就很容易得抑郁症,得抑郁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来自于自私。

一个人老是想着自己的问题,老觉得自己吃了亏,老觉得自己是最好的,他就特别容易忧思过度。

孔夫子讲智仁勇三大德: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你把这几句话经常放在嘴里讲出来,都会对你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多的好处,会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然后第二个就是德,德是什么呢?得是修行人的过程,就是你为了达成仁的那个目标,你需要有德。

这里最具有体现性的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伦理学就是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人得有德你才能够去修炼成仁,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辅助的东西,叫做礼,礼是人的载体。

一个人如何才能够达到仁的那个境界呢?很多人也没法像尧舜禹那样,生而至知,那么你不会该怎么办呢?你得有一个抓手,这个抓手是什么呢?这个抓手就是礼,只要遵从于礼,你就更容易接近于德和仁。

这个就有点像禅宗里讲的渐宗和顿宗,我们都知道六祖慧能特别厉害,只要简单点化一下就能明白《金刚经》是讲什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

但实际上这个叫做顿宗,顿宗就是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但实际神秀的,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才是适合更多人的方法。

我们不是天纵英才,我们不是生而至之,所以我们每天不停的擦不停的擦,不停的让我们的心得到修炼,这就是靠礼来做的。

老子特别讨厌孔子说礼,有一次孔子去见老子,然后老子就骂他,老子说,说你这些理的人早就死掉了,身体都化成灰了,一个个什么都不剩了,你还在这整天讲礼。

在这你可以看出老子就像是《顿宗》就是希望你能够一下子就明白的,而且是不需要这个抓手的。

但孔子很谦卑,孔子说,我觉得大量的人还得靠礼来约束。

这里有一段跟子路讲的话,子路问他什么是礼?子路这个人比较莽撞,所以他就有点缺礼。

孔子回答说恭而无礼则劳,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光知道恭敬,但是失去了礼的约束,他会特别的劳累,他根本没有边界,他的奉献是没有边界的。

谨而无礼则思,意思就是,人学谨慎是个好事,谨慎如果没有理来约束的话,这个人会变得很懦弱,就会什么也不敢干了,他会变得没有勇气。

勇而无礼则乱,意思就是说,子路 你呢很勇敢,但你如果没有礼来约束你的话,你就变成土匪了,很容易惹事。

直而无礼 则绞,意思是 说,以一 直报怨,直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没有礼来约束的话,一个人总是直,那么结果就是他会变 得特别 刻薄,很容易会 伤害到别人。

孔子所有的这些智慧就是中庸的发端,就是再好的东西,再好的事,如果没有一个节制,没有一个约束的话,他都会产生大量的负面的结果。

所以,恭而 无礼、甚而 无力、慵而 无礼、知而无礼、都会有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在礼这件事情上,孔子是特别讲究的。比如说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既是色难,就是你跟你的长辈们说话的时候,你的表情是不是和颜悦色?这是最难的。

至淤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你要你要养一头马,养一条狗,你都能养活它,你如果不带的尊敬的话,这养一个老人和养一条狗跟马什么区别呢?

所以孔子讲色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现在的年轻人自己有了钱以后,会想着帮助老人,但是会经常会对老人发脾气,我们 经常会说 你为什么不 去看电影?你为什么不 去 度假?你 怎么老吃剩饭?

你看,我们对老人的脾气非常不好,你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老人好,但是你脾气不好,那对不起,这不合乎礼,因为你的修养在不断的降低。

其实你给老人带来的是伤害,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算你孝,我们也说孝而无礼则伤,所以我 们要 学会 用礼 来约束自己。

还有一个就是名,孔子论语当中经常提到名,子路问他说你要去魏国当官,你首先做什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就是我首先得把名正了,名正才能言顺,先把这个名字给他弄正了,子路说你这个人真是迂的够呛,就是你看子路跟孔子说话就这样,他说孔子真是迂的够呛。

然后孔子把他骂了一顿说,首先必须得有名,你诺没有把这个名给理顺的话,根本就是混乱的,就好像我们现在管理企业的时候,你得首先把这个层级结构划出来。

有一本书叫做《突破瓶颈》它告诉我们想要把一个公司管好,就算你的公司只有三个管理层,你也需要把组织架构图画好,你也得需要知道每个岗位上的人负责什么。

如果没有这个名的正则言不顺,那样谁说话都没人会听,因为下面的人跟根本不知道你此时是站在哪个职位角度说话的,这会你给我发这个指令,过一会那个人又给我发另外一个指令,那我到该底听谁的? 所以正 令不行,就这 么来的,所以孔子说名是很重要的,必须得要正名。

最后一个关于哲学的概念,就是中庸,有人问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好,孔子说过犹不及,一个过,一个不及,过跟不及都差不多,这俩都不怎么好。

所谓圣人的就是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各种事情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在这个庸常当中体现出不同的这么一些人。

你比如说尧舜禹,他就是个圣人,舜禹去打鱼,他也能把周围打鱼的人都教好,他去种地,农民也都会变好,他无论干什么事,周围的人都能够变好,为什么呢?

因为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任何一件小事情当中都能够体现出来,所以一个圣人就是 能够在 各种各样的环境之下都 能够做到 合适的那一个人。

所以中庸的理解,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中不溜,不要最好也不要最差,差不多就行了,把这个当成中庸。

所以很多人讲中庸之道,就把现代华夏人培养的很平庸了,这根本是两回事,对中庸之道是一个特别难以达到的境界,难以企及的境界,什么叫中庸?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合适的极致。

你做什么事都能够做到,合适的极致,就好像 你射箭 ,嗖、就能正 中靶心一样。

但很多人 就抱 怨说,这也太 难做 到了吧?这让人感觉很不好把握,这个游戏实在太难玩了。

有没有人抱怨过说射箭为什么这么难射中?射箭这个游戏如果特别容易,保证你每一下都射中靶心的话,他还有什么趣味性?

就像我们不去抱怨射箭的规则一样,我们也不用去抱怨中庸的规则,中庸就是一个比射箭还难得多的游戏。

你要知道,一下子就要射中靶心,一下子就要做到正好合适,这是很难的,这就是我们修炼的终级。

孔子在李记里讲过这样的话,他说我活了一辈子,就没见过一个能够做到中庸的人。就是大家想想看,他连自己包括颜回在内,他都认为难以做到中庸。

所以中庸是他的一个哲学理想,他认为最佳的状态是你能够做到中庸,而不要过犹不及,这就是作为哲学家的孔子,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对华夏人影响最多的一些概念。

孔子同时还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当中,除了前面讲的礼和证名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就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网错诸直则民不服。

我们过去也讲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把这个直的提拔起来了,你作为领导人,你整天提拔的都是那些直的东西,那些曲里拐弯的,他慢慢的也就变直了。

而很多领导人在选人用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他选的都是让自己舒服的人,领导者要过的就是这一关,很多领导者最容易糟蹋在这,因为那些让你舒服的人,他真的就能够让你很舒服。

他真的就能够让你觉得这个人很好,这个人好聪明,这个人好棒,但是这种人往往也就是那种曲里拐弯的人。

你提拔哪种人,在工作当中就代表着你是哪种价值观,群众就是这样来看待你的,所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什么叫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呢?蓬草是很软很弯曲的植物,而这麻呢它是又直又硬的植物,如果这些蓬草生在麻当中,他自然就直了,所以周围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孔夫子 讲君 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其实就是一个施政的理念,什么叫合而不同呢?

就是我可以跟你和谐相处,但咱俩不一样,你是水,我是盐,咱俩放在一起,就能拌出汤来,盐和水放在一起就能成汤。

那如果你是水,我也是水,那咱们兑一块就还是水,所以孔子说,不要为了追求和谐而使得我们必须变得一样,别人说的意见我跟他不同,反倒会得出一个更好的结论。而别人的意见我都要跟他一样,那还需要我干嘛呢?

所以 他说 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汤来兑水,而不是以水来兑水,这就是孔子在施政方面的理念,他曾经堕三督,诛少正卯,做了一系列的大举动。

胡玫拍了一部电影,叫做“孔子”,那里边其实主要就是讲他当政的那些工作,有人说他不太有政治技巧。

其实也是对的,因为孔子的理念是,他说在乱世的时候,绑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可也。

就是如果周围环境是好的,国家是为人民百姓的,那你就必须出来工作,如果这周围的环境乱了,你就卷而怀之,就回家慢慢修炼去,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就是一个卷而怀之的过程。

当时的环境确实可能不允许像他这样有操守,有理想的这么一类人存在,他如果像晏婴一样左右逢源,做一些违心的事,他能够奉迎国军,那有可能他能够把这个官干的时间更长一些。

但是这也有可能真的是孔子的宿命,他可能就不适合当那么一个小官而已,能把一个宰相当了一辈子的人的确不少,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历史上成为孔子呢?

所以他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家,建立一个大同世界,所以他是一个超越国度,超越时空的这么一个人,这就是他施政的理念。

孔子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作为教育家,台湾的教师节就是阴历9月28号,9月28号既是孔子的诞辰之日,所以台湾把这个日子定为教育教师节。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孔子教育的成果呢?咱们就拿子贡来讲,因为子贡本身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也很能干,而且又是首富。

他对于孔子佩服到什么程度呢?孔子去世了以后,有人过来跟子贡讲,我觉得你可取而代之,推你做圣人就行了,就别推什么孔子了,我们觉得你比他还厉害。

子贡听完之后当时非常生气,子贡就跟他们讲,我的美好像什么呢?就好像这个堵墙 一样, 因为我 这堵墙太矮了,所以你站在外头一 眼就能够看到里面美好,这个院子里有什么 花花草草你都能看得到,所以你们觉得我挺好的。

我老师的 那堵墙,它比那 个宫墙 还要高,你的高度不够,所以根本就看不到里面有多么美好,所以子贡对于孔子的佩服是发自内心的。

子贡跑来问孔 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物?这句话讲的特 别得意,他说一个人贫穷,但是不谄媚,富有,但是不骄慢,你觉得 这个人的 状态怎么样?

子贡这 是在 说谁呢?他这 是在 说他自己,他自己在家里体会到,他自己做到了平而无谄,富而无骄,他觉得很有收获,所以就跑去找孔子求证,说夫子,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可以,这事我觉得做的不错,这个境界挺不错的,但是呢不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看到什么叫老师了吗?就是孔子说你那个境界是不错的,也挺好的,你已经进步了,但是他不如平而乐,平而无谄只是强制自己不去谄媚别人,但是你心中有一丝愤恨,你没发现吗?

但是平而乐呢,我虽然穷,但我每天依然可以高高兴兴的,这是一种能力。

在我之前写的《如何学会幸福》里面就提到过,孔子天生就有着超强的幸福的能力,他绝粮于陈蔡,他还照样能够高高兴兴的弹琴,因为他有这个能力。

这个颜回 比子 贡强在 哪呢?颜回居 陋巷,一旦食一瓢饮,但他依然能够回也不改其乐,照样高兴,这就是孔子说的那个境界。

贫富这事不重要,贫富这事在生活当中只是你认为重要而已,但实际上他并不重要。

一个扫大街的人 很有可能 比你 快乐很多,你整天背着债到处跑,你陷入区块链骗局,从而导致你根本没有那个扫大街的人高兴,所以贫而乐。

富而好礼,有钱以后你别说无骄,你不要说我 不骄 傲就行了,不骄傲 是起码的,这是一个正常人就应该做到的,有钱了好好学点东西,好好报个班?好好读读书,这叫富而好礼。

所以孔子跟子贡的种种对话,你都能够感受出孔子对子贡的这种真诚教育。

孔子教育有几个特别有意思的方法。

第一个叫有教无类,孔子在历史上是第一个接收所有人来报名的,过去的教育是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普通的贱民是没机会接受教育的。

而孔子门下的人呢,既有贵族,比如季孙、孟孙,等这些贵族背景的人,也有贱民,盗匪也有,孔子还经常需要给他送吃的那种人也有,然后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有比他小50岁的学生,也有比他年长两三岁的学生,所以孔子的学生跨度很大,然后分类也很多,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所以很多人说孔子的学校办的有像点杂货铺,什么人都有,然后子贡是这么解释的,子贡说孔子的教育方法叫“正自身以待来者”就是我把自己端端正正的放在这里,不论哪个人来了我都照样教你,这叫有教无类,非常不了不起。

其实这有点像孔子的施政理念当中的一条,他说只要你譬如北斗,你只要像北斗星一样的朝南这么坐着,这个国家自然的安定了,把位置找准,整个就各安其位,所以孔子讲这叫,有教无类。

第二个 就是 因材 施教,这里边 有一个故事,有次 子路 跑来 问孔子说,闻斯行诸,就是说我听到一件事我就要去干吗?

孔子说,有父兄在焉能闻斯行诸?说子贡啊,你爸跟你哥都还在呢,你怎么就听了就要做呢?你得回去问他们去啊,听完以后子路就走了。

子路走 了以后 冉有 又来了,冉有,有求 , 冉有来 了 就问说 , 闻斯行 诸?说,我听到一个事我就要去做吗?

孔子说,那你还等什么呢?还不赶紧去做去?结果旁边站的学生就傻眼了,学生就问说,这俩人问的问题都一样啊,夫子的答案怎么就完全不同了呢?

这时孔子说,你看子路这个人呢,脾气特别急 , 整天莽撞 , 所以他问闻斯行诸,我就说他回去问问他的父兄,让他能够冷静一点。

而冉有这个人本身就已经很磨叽了,这个人本身就整天思虑,什么事情都想很多遍,所以孔子说对他说,让他赶紧去干,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孔子对他的学生是非常了解的,同一个问题他能够给出不同的答案。

所以说孔子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是希望把每个人培养到最合适为止,到中庸的境界,到最合适的境界,所以这个就非常难了,他跟西方的那种工具逻辑,一步一步教育方的法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把人分成了好几个层次,他说一个普通人,你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士,什么叫士呢?士这种人的标准就是他除了工作之余,他还愿意求道,他还愿意去求知,愿意学学这个规律。

他知羞耻,他有事做不到他心内心会觉得羞耻和焦虑,他会愿意去学习,他的办事能力强,给他安排的事,他能够靠谱,都能够办好,口碑不错,乡里和家人都能够称赞他,这种人就能够被叫做士。

但是光是士还不行,再往上一层的这个人格叫做君子,君子是孔子经常提到的一个词,那么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跟士比起来的区别是,第一个叫君子不器 , 就是君 子不能 够像一个鼎一样,就是一个烧香的鼎,不能动的那就叫气器,君子也不能就是一个茶壶,你是个茶壶,就不能当碗用,就单纯的只是一个茶壶。

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是一个教授,但你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父亲,你也应该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你也应该是一个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人。

你像水一样没有形状,当把你注入到碗里,就是碗的形状,当把注入到湖里就是湖的形状,这时候你才发现人生存在多种多样的可能,你不是为某一个职业标签而生存的。

电视剧“悲惨世界”里面那个警长就是一个典型器 质的人, 他就认为自 己是警察,所以我一定要抓坏蛋,我不管你这坏蛋是好人,还是坏人,反正你是个坏蛋,我就一定要抓你,他根本不去判断对和错,他只认为说我是个警察,他就完全活在自己的职业标签之下。

当你能够把这个职业标签放下,你首先知道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时候,这就是君子不器。

君子还 要做到 文质彬彬, 叫文胜质则史, 质胜文则野,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那么什么叫做文质彬彬呢?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很棒, 但是外在根本不加修饰, 表现的 很粗鲁, 这个叫质 胜文则野。

这个文胜质,就是他外在的很好,外在的一切都弄的特别像模像样, 穿西装打领带 , 喷古龙香水, 但是他没 什么内涵,这就变成了草包肚子。

所以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跟道家人物的区别在于孔子既讲究内在的修炼,还讲究外在的礼仪,得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你才具备一个君子的特征,这时候你才能够做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所以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是特别高的,那么跟他相应的小人的特征是什么呢?孔子曾经讲过,他说小人的特征是,他整天挑别人的毛病,整天毁人之善而以为辫。

他整天挑别人的毛病,整天说别人的坏话,他还整天觉得自己口才特别好。

他还整天狡诈骗人,他以为智,他还以为自己很聪明。

然后他还整天幸人之有过,他老希望别人倒霉,只要别人一倒霉他就高兴。

然后耻学而羞不能,就是他又不愿意学习,同时他不会做,他又觉得很丢脸,然后还在那纠结。

正常人不会但能直说,会提出疑问,然后努力去学习,别人做的比你好,你应该随喜人家,像人家学习就是君子做所为。

而小人所为是他做的好,我心里难受,我都不舒服,但是让你学呢,我又不学,这就是小人的特征。

所以你得首先避开小人的特征,然后再从士到君子,最后才到圣人。

那么什么是圣人呢?孔子把人分成了四类

第一种人叫做生而知之,圣人就是生而知之,就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就是圣人。

第二种人 叫做学 而知之, 君子学而知之,孔夫夫说,我这个人没别的特点,我就是比较好学,所以君子学而知之。

第三 种人叫 做困而知之,就是被 困住了,实在没办法了,然后报个班,参加个什么培训等等…这个绝大部分人都会,这就叫困而知之。

第四种人叫做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整个人都被问题所困扰, 连生活都变得非常痛苦了, 一天到晚的一脑门子的官司, 但是都不 知道通过学 习来解 决问题,这种人叫,民斯为下矣。

孔子所讲的生而知之的这种人,后来孟子做了一个禅发,叫大而化之之谓圣。

什么叫大而化之? 现在的人会经常讲大而化之, 好像 这个人什 么都 不在乎, 其实不是这样的, 这个解释完全就是错的。

大而化之是德性, 他不但能 够充 沛宇宙,他的德性也很大,而且他能够教化万民,他能够用各种各样好的东西去影响别人, 这就叫大而化之之谓圣,孟子就是有这种大丈夫气概的人, 这个非常棒。

孔子说要做到圣人的状态,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的去修炼,去学习,要以“商汤,文武,周公,尧舜禹”这些人为楷模。

孔子后 来被人 们称 作圣人, 是实至名归,他对于周围的人的影响绝对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人可以同日而语的。

虽然我们说老子也很棒,孟子,荀子,也都是蛮厉害的,但是诸子百家真正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孔子。

王阳明到了后来,就专心的学孔子,他说圣人可学,然后就是努力的学孔子这个人。

因为他既不出世,既没有厌弃这个世界一意孤行的然后跑去修炼,而不管这个世界,但他也没有说沉迷在世界当中,一天到晚的不去思考一些更伟大更高尚的事,他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其实他是努力的做到中庸,这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让我们知道他从士,到君子,到圣人的这个阶段。

最后就是作为凡人的孔子,在《论语》当中曾经很多次的描写到孔子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一段非常有禅意,就是孔子跟几个学生坐在一起,他就问他们说,你们整天坐在这里没什么事干,你们都说我平常不倾听你们的想法,那么今天你们都来跟我讲讲你们各自的志向。

言尔之志,说说你们的志向,然后子路率而起,第一个先讲,站起来就说他要干什么干什么,然后另外一个公西华也说自己要干什么什么,每一个都说了自己的志向,最后这个曾子的父亲曾点,他和曾参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然后增点当时正在弹瑟。

然后孔子 问他半天, 他也没说话, 等他,嘣,最后一个音弹完之后,舍瑟而坐,按着那个琴很淡定的坐在那里, 这其实就是保持“正念”然后回答孔子的问题,他说我的理想

就是,暮春之月,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一块浴于沂,舞雩之台上。

意思就是春天吹着小风,然后就是跟一帮青少年朋友到沂水里边洗个澡,回来以后,到高台上唱唱歌,聊聊天,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人生志向。

孔子听完四个学生的想法之后说, 吾与点也, 这句话特别有意 思, 就是说我啊,跟这个曾点很接近,大家都认为孔子是一个肩负的重大使命的人。

但是孔子内心的想法就是说,他人生的理想其实就是能够过这样平凡普通的生活。

孔子也会跟老婆吵架,孔子也会闹各种不愉快,孔子也喜欢吃肉,孔子也喝酒,但是他不喝醉而已,不会像其它人那样烂醉如泥,“论语”当中专门有一章叫《乡党》这一章不记载别的,就只记载孔子的待人接物。

孔子是怎么走路的,孔子怎么跟人做了做揖的,孔子是怎么跟人说话。

这些东西对我们现实的生活都有着一个特别好的指导意义。

整个概括下来,我想大家对于孔子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应该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它是一个开宗立派的人,他是一个哲学家,他有他的哲学体系。

然后他是一个政治改革家,他当过官,而且做的还不错,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个可亲可敬的普通人。

鲍鹏山先生曾经讲过说,孔子是一个“儒家的教宗,仁义礼智信,任司寇、代宰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圣人。

知识改变命运,成就美好未来,每周一课,启蒙人生智慧,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内容请关注我。

或者点击右上角把它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您关心的人,谢谢。

启发思维-原创著作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23 某某QQ个性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xxxxxxxx号

声明: 本站非腾讯QQ官方网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