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9 18:45来源:未知 人气:57
当知识税收割机撞上AI淘金热,我们正在经历怎样的财富幻觉?
新技术爆火,付费培训课更热。
各类付费课程在网络上铺天盖地,有人借此投机,干起“割韭菜”的把戏。
历史轮回
1999年的互联网泡沫里飘来2025年的韭菜香
凌晨两点刷到朋友转发的"DeepSeek暴富秘籍"时,我忽然想起25年前那个燥热的夏天。中关村街头竖着"三天学会做网站,月入三万不是梦"的广告牌,五道口的打字员在夜校恶补HTML代码,海淀图书城最抢手的《FrontPage网页设计宝典》被炒到定价的三倍,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
此刻知识付费平台的数据曲线正在上演魔幻现实主义:某"用AI赚小钱"社群单价从52元飙升至62元,三天收割6000付费用户;小红书上"DeepSeek写作暴利教程"播放量突破2000万,评论区挤满询问加盟代理的中年主妇;更魔幻的是,某县城建材老板在直播间高喊:"跟着学AI,明年换保时捷",竟当场收获87个2980元的私董会订单。
当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技术参数还在arXiv论文里发热,一场野蛮生长的认知税收割运动已提前完成商业闭环。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的名言:"金融天才总出现在历史崩溃的前夜。"只不过这次,镰刀换成了.pth模型文件,韭菜变成了对技术变革既渴望又恐惧的普通人。
焦虑收割
从知识付费到焦虑收割,新瓶装旧酒的财富密码
暴富神话藏着三重精妙设计:
1. 技术民主化的认知套利
DeepSeek开源代码降低的是技术门槛,但放大的却是认知鸿沟。就像19世纪加州淘金热里真正赚钱的是卖铲子的商人,当全民陷入"AI焦虑症",最稳妥的生意就是贩卖"认知解药"。数据显示,购买者中35%是三四线城市个体户,28%为职场白领,他们真正购买的并非技术,而是"不被时代抛弃"的安全感。
2. 财富想象的病毒式裂变
我翻看了12个爆款课程的营销话术,发现三个必杀技:
时间压缩术:"三天建立AI印钞机"
阶层穿越术:"初中毕业靠AI月入五万"
危机绑架术:"现在不学,三年后失业"
这套组合拳精准击穿中年危机与暴富焦虑,某知识博主甚至开发出"AI创富剧本杀",让学员在模拟商业游戏中提前体验"财务自由"的快感。
3. 闭环式韭菜农场培育
最精妙的商业设计藏在课程目录里:
第一课:《DeepSeek基础操作》
第八课:《发展下级代理的裂变技巧》
终极课:《如何打造自己的AI创富IP》
当学员发现所谓"AI暴利项目"难以落地时,课程早已埋好退路,成为新一茬韭菜的播种者。这种俄罗斯套娃式分销,让知识付费变成了击鼓传花的金融游戏。
集体幻觉
集体幻觉下的财富炼金术,为什么韭菜总在新技术爆发时疯长
在杭州某MCN机构的运营后台,看到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针对"AI创富"内容,算法会给以下关键词自动加权:
"轻松"权重系数+37%
"速成"权重系数+28%
"躺赚"权重系数+53%
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博主"用AI生成图片、小视频,每天躺赚500+"的并能获得平台百万级流量加持。
更深层的集体心理在《乌合之众》里早有预言:当技术变革超出大众理解范畴时,人们会本能地寻找"简单答案"。就像1929年美国人相信"收音机炒股必胜法",1999年中国股民追捧"网络概念股",今天我们把对未来的恐惧与渴望,投射在一个个699元的"AI创富秘籍"里。
这种认知的荒诞错位,构成了新时代的《皇帝的新衣》。
深层矛盾
技术民主化悖论,当普惠工具沦为割韭镰刀
讽刺的是,DeepSeek开发团队在技术白皮书里写着:"让人人都能享受AI红利",但现实是技术红利被异化成三层收割链:
认知税(699元课程)
焦虑税(2980元私董会)
信仰税(68800元城市合伙人)
我在某三线城市看到的荒诞一幕极具象征意义:曾经的微商团队长,把"早安打卡"换成"AI晨读",将"面膜出货群"改名为"DeepSeek创富联盟",继续用熟悉的套路收割同一批人。技术革命没有改变人性弱点,反而为投机者提供了更锋利的镰刀。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资本市场,已有三家"AI教育"公司拿着课程销售数据寻求Pre-A轮融资,商业计划书里赫然写着"打造AI时代的得到APP"。当技术创新沦为资本赌桌上的筹码,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场打着科技旗号的"郁金香泡沫"。
认知升级
真正的AI革命藏在键盘之外:我们需要怎样的认知升级
真正的认知突围需要三步重构:
从"工具迷恋"到"价值重构
1950年代计算机刚普及时,IBM培训的不是打字员,而是懂得用数据处理提升决策效率的管理者。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怎么用DeepSeek写爆款文",而是"如何重构内容产业的价值链"。
从"技术投机"到"生态共建
走访杭州某服装厂时,老板展示了他用DeepSeek开发的"爆款预测系统",这不是来自699元的课程,而是三个月的产线数据收集与算法调优。AI时代真正的红利,永远属于深耕行业"肮脏细节"的长期主义者。
从"焦虑消费"到"认知基建
我在书房墙上贴着1957年《人民日报》的标题:"大家来做半导体收音机"。那个技术普惠运动的遗产不是收音机制作手册,而是整个电子工业的人才储备。今天与其抢购"AI速成课",不如在基础教育中加入计算思维训练——这才是对抗认知税的根本之道。
此刻,无数手机屏幕仍在闪烁"AI创富"的诱人广告。我突然想起安德鲁·卡耐基在《财富的福音》里的警告:"任何不能沉淀为公共认知的财富,终将成为历史的尘埃。"
或许真正的AI革命,始于我们关掉割韭菜直播的那个瞬间。
AI成功能帮我们处理了工作学习的数据整理工作,但它无法替代的是对产业变革的敏锐触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那份不愿与投机狂欢共舞的清醒。这或许就是人类最后的堡垒。
建议点赞收藏,以备后续跟踪。
提示: 本文仅供行业人员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图片、数据来源公开信息。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