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9 23:50来源:未知 人气:51
谢广宜 (深圳)
厦大2020级准MBA
预审面试优秀资格
联考总分211分
笔试准备
下面继续谈谈如何备考笔试:
我其实很早就买了复习资料,但是一直没有看,直到9月13日出提面成绩出来是优秀,才下定决心认真备考。
当时距离考试只有3个多月了(14周),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尤其是还要考数学,作为一个纯正的文科生,听到数学的胸口发闷,还有英语,虽然自己是英语专业,上大学的时候专四专八BEC高级之类的都拿下过,但是毕业几年都没再碰了,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还有逻辑这个“新兴事物”也不知道难度怎么样,心里还是有点慌的,于是我做了2件事:
1.**整体布局,做好规划**
我没有一上来就闷着头复习赶进度,而是先盘算了一下自己可以用来备考的时间:包括下班时间,周末节假日,当时觉得备考时间不够,所以我把未休的年假也计算在内;
然后盘点备考内容,简单地看看每科需要复习的内容有多少,按照盘算出来的时间做一个大概的安排,看看能不能排的下,果然不出所料,4门科目完全排不下,即使勉强排下了也感觉压力很大,基本上很难有喘息的余地,这样的安排很难坚持下去,怎么办呢?既然迟早要扛不住,与其半途而废,不如选择提前进行战略性放弃。
英语总分100分,管综(数学75+逻辑60+写作65)总分200分,往年国家线在170左右,假如英语可以考70,那么管综争取110+就可以上线了。
于是,我先做了一份英语真题看看情况,结果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都错3个,翻译大概看了一眼觉得难度也不大,作文没看(事实证明后来英语就栽在作文上),粗略一算单科过线应该是没问题的,考场上正常发挥的话,分数大概能在70~80之间,于是我果断放弃了英语,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全部腾出来准备管综。
如果把考研当作一个项目的话,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时间和精力)在既定的时间节点(12月21日)成功地完成交付(上岸),既然考试的目的就是上岸,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拿到最多的分数就够了,追求完美的心态不可取,考研,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如果你也觉得自己哪一科很擅长,千万不要想当然,一定要拿真题检验一下,做上2~3份真题再决定是不是真的可以战略性放弃备考;据我所知,有的大神本身逻辑非常好,听课时觉得老师讲的很复杂,自己直接做题却能全对。
关于管综,我请教了几个2019年刚刚考完的前辈,他们都一致表示逻辑和写作是比较容易上手的,考点少,难度小;难在英语和数学,考点多,难度大;英语已经放弃,那么复习的重点都是围绕数学进行了,11月到来之前all in 复习数学,11月开始加入逻辑,12月开始准备写作和英语作文。
2.**建群打卡**
俗话说,一个人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担心自己坚持不下去,在9月底,我建了一个厦大MBA备考群,顺便找了一个打卡小程序拉上大家一起学(互)习(相)打(监)卡(督),最初入群的时候有70+人,不打卡被T出群,以及中途退群的,坚持到考前的差不多留下40+,累计打卡1251篇。大家在群里互相交流,交换信息,偶尔吐个槽,也有很热心的小伙伴经常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料,想偷懒的时候就去群里翻翻其他小伙伴的打卡记录找点刺激,困了累了来点鸡血,苦逼的考研之路也不那么难以坚持了。
如果你是个很积极热心的人,建议也尝试组建这样的团队,最好是备考同一所学校的,大家目标一致,也可以选择加入这样的组织;当然,组织者要注意引导和把控方向,大家走在一起的首要目的是上岸,所以学习是第一位的,至少当下阶段是这样的,与学习无关的交流要尽量避免,来日方长,等大家都上岸之后,可以慢慢聊,如果没考上,这会儿聊的再嗨都没用。
在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把打卡记录翻了一遍,每一篇打卡日记都是大家曾经一起努力的痕迹,满满的全是回忆啊~
大方向明确了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落地执行,整体进度基本上和前期计划的保持一致,具体细节根据复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比如计划在11月份才开始逻辑,实际上10月份也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粗略地看了一下基础知识,英语虽然说放弃了,但实际上也有在复习完其他科目的时候顺便刷一套真题,写作原计划12月才开始,实际上也有在11月份的时候就抽空瞄了一眼几种写作类型,提前插空了解一下主要是想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前期的规划都是基于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粗略的估计,万一真有非常薄弱的地方,需要立即调整。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方面,我的主要思路是围绕需学习任务展开,除了吃饭睡觉上班,其他时间都应该用来学习,相比详细严密的计划,我更喜欢关注任务本身,始终用复习效果来进行衡量,比如在制定明天的计划时,相比“复习3个小时”,我更喜欢“做完1套英语真题,并背熟真题里面出现的生词”,假如当天没有背完所有的单词,那么我会选择在第二天早起,或者挤出碎片时间把没有背完的单词刷几遍;
到底花了几个小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掌握好,整个备考的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以结果为导向。
各科备考总结
最初的笔试目标是总分180+:管综110+,英语70,实际成绩211,单科成绩也都比预期的高了一点点。
根据考后估分的情况,除去那些蒙的不记得答案的,比较有把握的大概就是数学24+(总分75),逻辑44(总分60),上下浮动不超过6分,算下来写作差不多60+(总分65),其中数学可以说是在整个备考过程中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写作复习最少却得分最高,在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的打击之下,我也对各科的备考进行了复盘并整理如下:
数学:
我高中就是文科,大学读英语专业不需要上数学课,虽然大部分都是考初中高中的知识,但是这么多年该忘的全忘了,在11月份到来之前,数学的复习都是以打基础为主,按照考点进行复习,10月份之前跟的一个老师,书都看完了一遍,听的时候全都懂,一到做题完全动不了手,于是国庆期间果断换了一个老师,在11月初把基础课程刷了2遍;然后就去复习逻辑了,直到11月中旬才继续回到数学刷真题。
画成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数学的复习在11月份出现了2周断档,长达半个月时间的间断直接导致了我再次回到数学的时候发现前面复习的差不多都忘光了。。。
加上前面2刷基础都是以听为主,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老师做一遍,很少自己做题,对解题技巧的掌握非常不熟练,计算也很慢(在考场上因为计算问题卡住的题就有3道左右),再刷真题的时候依旧动不了手。
血泪的经验就是:
第一,一定要动手,听懂不算懂,自己能做出来才算真的懂;
第二,对于考点多的科目比如数学和英语,最好是滚动式复习,千万别间隔太久,这也是我在整个备考过程中出现最严重的失误。
或许,数学存在的意义可能就是想让我明白什么叫“不努力一下都不知道天赋有多重要”。
逻辑:
逻辑的考点其实很少,很多题都是某个简单知识点的变体,多注意总结,理解为主就可以了,我把书上的知识点全都总结在2张A4纸上,出门复习就只带2张纸和真题,我写的比较详细,实际上根本不需要2张。
对于逻辑,我是边听课边刷真题的,刚开始准确率不是很稳定,很多时候做对了也不太清楚怎么对的,而且做的比较吃力,感觉自己没有总结出套路,12月初跟小伙伴互相辅导,他给我讲解了一份真题,仔细分析其中的套路,感觉瞬间清晰很多,于是又果断换了他跟的那个老师,在考前2周重新刷了一遍真题,重点关注解题套路的应用,终于可以稳定在46左右,考场上比较紧张,最终考了44左右,也算正常发挥了。
写作:
我在写作上花的时间是非常少的,第45周快速听了一下基础课程,知道大概都写什么,然后就继续集中精力复习数学和逻辑,直到考前2周才又开始整理模板。
写作分为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 和论说文(**35**分) ,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 的难度不大,来来回回能写的点就那么几个,甚至可以提前想好措辞,怎么分析怎么转折,然后再跟材料里面的内容结合一下,注意结构:开头和结尾可以固定,中间使用“首先/其次/再者/最后”等进行连接。
针对这个模块,我也总结了一张纸,根据历年真题范文,把所有的类型和可以使用的措辞分门别类写在一起,考前一周反复看,另外拿3份真题练练手,考试的时候也是先做论证有效性分析,大概20多分钟的样子就写完了,压力瞬间小了不少。
论说文 的难度略大一些,需要积累一些素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写完,保证文章的完整性,这看上去是一句废话,但实际上管综的时间是相当紧张的,如果一不小心前面的数学和逻辑花的时间太多了,到写作的时候就会时间不够写不完。
考场上我给自己留了足够多的时间给论说文,虽然紧张之下字挺丑的,但也做到了开头严谨,中间结构清晰,结尾有所升华 。
整体上,我在写作这一科上面花的精力非常少,幸好没有翻车,其实从难度上来看,写作得分远比数学得分容易的多,值得多花些时间好好准备一下。
英语:
前面说了,对于英语我是直接放弃了的,所有的复习也只是偶尔抽空做了几份真题(5份?),准确率一直都比较稳定,做完题之后也没有时间复习总结,翻译练了不到5份真题,作文从始至终完全没有看,直到考前几天才看了一下资料总结了一下小作文的句型,大作文的类型太多了,而且跟职场英语差别太大,没有时间准备,也直接放弃了,打算争取得一半分就可以了。
考完估分完形填空错4个,阅读错1个,翻译很简单,最终成绩84分,估计翻译和作文都卡的比较严。
分析一下分数低的原因:毕业后在国企4年用不到英语,荒废了很多,加入外企后主要都是职场英语,大多都是跟业务相关的,专业性比较强,跟考试不是一回事;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复习,尤其是作文失分很严重。
不过还是可以稍微分享一下以往备考英语都一次性通过的经验,其实只要吃透10年真题就可以了,还是以考研英语为例简单说明一下:
Step 1**:做一份试卷感受一下** ,看看每个模块的难度分布如何,以及自己目前的基础怎么样;
Step 2**:整理一份表格如下** :
Step 3**:分析每个模块的分值和自己的得分情况** :
完形填空:题目量大,分值一般,得分已经比较高,提升空间不大;
阅读理解A:分值最高,可以说是“得阅读者得英语”,虽然得分已经比较高,但仍然值得投入时间准备;
阅读理解B:题目量小,分值一般,得分已经很高,复习时阅读A时顺便兼顾即可;
翻译:题目量不大,分值比较高,得分不高,提升空间比较大,但是翻译更考量一个人的综合水平,所以提升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小作文:分值一般,得分已经很高,作文也比较难得满分,复习时兼顾即可;
大作文:和翻译一样,提升空间大,难度也大;
综合考虑,按照先输入后输出的大原则,排出复习的优先级:阅读A(+阅读B)>翻译>完形填空>大作文>小作文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方法是按模块而不是按年份来刷真题的,原因很简单:集中注意力做同一件事情比切换来切换去更容易发现规律,比如同样花2个小时完成一份真题,只是每种题型做了一遍,而2个小时做4份完形填空并且仔细分析的话,你很容易就能发现文章结构以及每个坑的共同点。
同时,语言又是相通的,复习阅读理解的时候掌握的单词和句型放在其他模块同样适用,你可能会发现在阅读理解里面出现过的单词,可能换一种方式就变成完形填空的答案。
至于时间问题,只要保证每次做这个模块的题目时都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可以了,比如正常考试时分配给阅读A的时间是50分钟,那么在每次做阅读A的时候都保证在45分钟左右完成,不能超过50分钟,每个模块都留一些buffer,合起来就不会超时了。
Step 4**:分配真题的角色和出场顺序**
先把真题分成3份:3+4+3=10;3份用来学习,按模块完成,不需要太在意准确率,最重要的是做完题之后如何吃透;
4份用来强化,依旧按模块完成,用来巩固;最后3份用来做考前演练。
每一份做完的真题都是需要复习的,做题的得分只能代表自己做题之前的水平,如果想要提高的话,就必须在做完题之后好好分析,争取吃透每一份真题,否则刷N套题都和刷一套的结果一样。
那么怎么才算“吃透”呢?
第一,只要出现在真题上的生词和短语搭配,包括选项中的,甚至好的句型,一个都不放过,都要背熟。
第二,每一个选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都要搞清楚,比如阅读理解每一个选项都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方便做完复习的时候快速get考官在每个选项都挖了些什么坑。
考场发挥
先说说做题顺序:
复习很重要,考场上做题的顺序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管综的时间很紧张,比较推荐的顺序是:小作文-数学-大作文-逻辑,或者把数学和逻辑互换,哪个擅长先做哪个,数学3分,逻辑2分,之所以把作文分开是因为大小作文的字数还是不少的,对于多年不动笔写字的我们来说,抄满字数都手疼,何况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构思,但是作文又是最容易得分的,一定不能不写,结构完整非常重要,所以也不能不写完,宁愿少做几个逻辑题和数学题(反正也不一定能作对),也要保证作文是写完了的。
应变能力:
考场上不仅要埋头刷题,也要抬头看时间,人在紧张的情况下感觉是容易失真的,做了一段时间后一定要看时间,其实平时就要计算好每科可以分配的时间,考完发现很多人没做完,要么作文没写完,要么逻辑还有很多题都没时间做;我拿到试卷首先在预定时间内写完了小作文,然后做数学,但是数学真的太难了,加上自己复习数学花的时间最多,说实话得失心还是有一点的,结果反而很紧张,很多题目都不会做,要么没思路,要么计算很慌乱,明显感觉自己状态不对,从头到尾每道题都过了一遍之后,看了一下手表已经过去40多分钟了,再给10分钟也做不完剩下的,而且感觉自己当时根本静不下心,于是果断结束数学直接进入逻辑,结果逻辑不算难,越做越顺利,慢慢的心态也调整好了,看一下时间过去50分钟了,有几道题比较复杂就随便选了个答案,然后快速进入大作文——每科都有几道难题,不能全做对了,总要给出题老师一点面子嘛。
提神装备:
不得不说一整天考试还是比较累的,尤其要早起,喝咖啡又担心中途要上厕所浪费时间,我在复习的时候发现99%纯黑巧克力的提神效果不错,还有硬糖,据说吃糖可以快速补充糖分,给大脑供氧,如果要说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黑巧太苦,糖太甜,所以我都买了,考场上先吃一块黑巧,然后赶紧往嘴里塞一块硬糖,中途补充2次就差不多,整场都挺清醒的。
很多人会关心如何平衡工作,生活和学习,其实,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在此处的投入增加,在彼处的投入必然要相应地减少。
在备考的后期,我感觉心理压力比较大,于是选择在公司大大方方地公开自己在备考的事情,也主动和家人朋友交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状态,大家都一致地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对于一些社交活动也主动提出延后,让我既没有不得不去的尴尬,也没有say no的心理负担,一些需要处理的琐事也尽量不打扰,在必要的时候还及时给予我安慰和鼓励,他们虽然什么都没做,却付出最多。
人生没有平衡,只有取舍,对于那些无法同时抓住的事情就只能分阶段进行,选择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尽可能地兼顾其他,考上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真正的挑战也才刚刚开始。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