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个性网:专注于分享免费的QQ个性内容

关于我们| 网站公告|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新闻 热点

康熙与众多“可爱鸭”的故事:为何人们舍不得吃?

日期:2025/03/29 07:16来源:未知 人气:51

导读:大暑时节,南京人常说“大暑老鸭胜补药”,这句谚语勾起了人们对鸭肉的无限遐想。然而,鸭子并非仅限于餐桌上的美食,它在古代还承载着诸多其他功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鸭子的多元故事。康熙舍不得吃的“凤头白鸭”在南京的玄武湖,生活着一群别具特色的鸭子——凤头白鸭。它们通体洁白如雪,而头顶那蓬松浓密的白色羽毛,宛如一撮精心烫就的爆炸头,让人不禁发笑,戏称它们为“找Tony吹过头的鸭子......

大暑时节,南京人常说“大暑老鸭胜补药”,这句谚语勾起了人们对鸭肉的无限遐想。然而,鸭子并非仅限于餐桌上的美食,它在古代还承载着诸多其他功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鸭子的多元故事。

康熙舍不得吃的“凤头白鸭”

在南京的玄武湖,生活着一群别具特色的鸭子——凤头白鸭。它们通体洁白如雪,而头顶那蓬松浓密的白色羽毛,宛如一撮精心烫就的爆炸头,让人不禁发笑,戏称它们为“找Tony吹过头的鸭子”。这种鸭子的可爱模样,甚至让康熙皇帝都舍不得品尝。

凤头白鸭的魅力

近期,凤头白鸭成为了玄武湖公园的文创娃娃,备受瞩目。这种可爱的动物似乎对人们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然而,凤头白鸭并非新近出现的品种,它历史悠久,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珍稀古禽。早在明代,文人黄一正就在其著作《事物绀珠》中对其进行了记载,书中描绘道:“凤头鸭,顶有高毛,白毛乌骨。” 凤头白鸭,这一拥有独特魅力的古禽,在古代往往只出现在富贵人家的私家园林或皇帝的皇家园林中。在清康熙年间,帝师高士奇陪同康熙皇帝游览畅春园时,有幸目睹了园中池塘里成群结队嬉戏的凤头白鸭。他在《蓬山密记》中记载道:“凤头白鸭,游戏成群。”而康熙皇帝更是对这群顶着“爆炸头”的可爱鸭情有独钟,他曾坦言:“人传此种味美,食之有益,然朕爱其洁白,从未烹食,不知其味。”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凤头白鸭的深厚喜爱。

《荷花双凫图》

在清代的《荷花双凫图》中,我们可以一睹这种凤头白鸭的生动形象。画中,两只鸭儿在荷塘中悠然自得,一只在专心梳理羽毛,另一只则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身旁的小螃蟹,其姿态栩栩如生,为画面增添了无尽的趣味。

然而,凤头白鸭在近现代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幸运的是,2005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镇江的鸭群中发现了一种凤头鸭的变异个体。经过性状定向选择和提纯扩繁的努力,这一珍稀的古禽终于得以重现于世。 除了其观赏价值,鸭子还曾是古代一项备受追捧的娱乐活动——斗鸭的主角。这一活动曾一度盛行,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参与。 斗鸭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据《江苏地方文献志》记载,西汉江都易王刘非与宠妃李阳华曾一同观赏斗鸭,这一场景被生动描绘在《扬州杂咏》中的《斗鸭池》一诗中。此外,魏文帝曹丕也是斗鸭的佼佼者,他甚至曾向孙权索取过斗鸭,并附带索取了明珠、象牙、犀角等珍玩之物,足见当时斗鸭之珍贵。 《江苏家训史》中还记载了一段与斗鸭相关的故事。东吴的建昌侯曾在堂前建造了一座精巧的斗鸭栏,然而陆逊却严肃地提出建议,认为君候应该致力于研读经典以自我提升,而非沉溺于此等玩物。建昌侯听后,立即下令拆除了鸭栏。然而,唐代诗人陆龟蒙却别出心裁,他将斗鸭融入了田园生活的闲适之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松弛感。 西晋青瓷鸭圈,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见证了陆龟蒙与鸭子的深厚情谊。在苏州甪直的家中,陆龟蒙闲暇时便观赏鸭子在莲叶碧波间嬉戏,自得其乐。他不仅善于养鸭,更精通驯鸭与斗鸭之道,家中甚至凿有两只巨大的石池,名为斗鸭池,专为训练与斗鸭之用。

陆龟蒙的驯鸭之术独树一帜:他通过登高放鸭来强化鸭子的翅膀,逗引鸭子立杆锻炼脚劲,在空旷的场地驱赶鸭子以壮其胆量,甚至敲打鸭嘴来增强其嘴部的力量。经过他精心训练的一只绿头鸭,曾与重达15公斤的大灰鸭对决,最终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获得胜利。此举让陆龟蒙声名远扬,他所训练的鸭子也被誉为“龟蒙鸭”。

一鸭之力,可灭千只蝗虫

随着明清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发掘出鸭子另一项非凡的能力——防治蝗虫。这一惊人发现,归功于一位名叫陈经纶的智者。在明万历年间,福建地区遭受旱灾之苦,陈经纶积极向省府建议推广吕宋甘薯的种植,以缓解饥荒。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陈振龙曾冒险将甘薯藤从吕宋引回中国,成为了农业领域的先驱。

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陈经纶意外发现蝗虫会大量啃食薯叶。他观察到白鹭能够捕食蝗虫,然而白鹭“行踪不定,难以驯养”。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鸭子既能在陆地栖息又能在水中游弋,且天性喜好鱼子,这与白鹭捕食蝗虫的特性相似。 清·司马钟作品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在《治蝗笔记》一文中,陈经纶详细叙述了鸭子防治蝗灾的发现过程,并提供了详尽的灭蝗指南。他建议,在白天可以通过举烟的方式侦查蝗虫所在方位,而在夜间则可利用火光作为信号。组织数十人,携带数十笼鸭子,从四面八方环绕着唼食蝗虫。经过两旬的试验飞行,到满月时便可高飞捕食。陈经纶指出,一只鸭子的捕食能力胜过一人,四十只鸭子便能治理四万只蝗虫。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治蝗方法并未得到及时实践。直到清乾隆年间,陈经纶的第五代后裔陈九振在芜湖为官时,才得以实践这一“祖传秘方”。他刚到任便遭遇了“捕蝗之役”,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实践机会。陈九振遵循祖传方法,成功消除了蝗害,并将此法推广至其他州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象征位列三甲的“好运鸭”

在博物馆的珍藏中,与鸭子相关的文物不胜枚举。南京博物院展示的西晋青瓷鸭圈,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明代素三彩鸭形香薰,以及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南宋官窑鸭形器,都彰显了古人对鸭子的深厚喜爱。此外,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鸭子更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象征着学子们金榜题名、位列三甲的好运。 明铜鸭出香,南京博物院珍藏 在古代,鸭子因其谐音“甲”,常被赋予美好的寓意,特别是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鸭子更是成为了考生们金榜题名、位列三甲的象征。因此,赠送鸭子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学子们科举成功的美好祝愿。此外,以“一甲一名”为题的鸭纹吉祥图,更是寄托了人们对高中状元者的深切期盼。

而在元明清时期,一种鸭衔芦苇的纹样在民间广泛流行,其中蕴含的谐音梗同样富有深意。因为“芦”与“胪”谐音,所以这种纹样常被解读为“传胪”,象征着官职的传承与荣升。 “传胪”这一仪式,源自科举时代的殿试揭晓唱名环节。据《梦溪笔谈》记载,进士们在集英殿唱名时,皇帝会亲自临轩,宰相则将一甲三名的卷子呈上。当卷子读毕,皇帝会拆视并宣布中榜者的姓名,此时阁门会承旨传胪。这一传统仪式,不仅彰显了皇帝的威严,也象征着官职的传承与荣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鸭的形象逐渐被赋予了“人才”的内涵。在清代乾隆年间,管理景德镇御窑厂长达20余年的唐英,曾向皇帝敬献了三对瓷鸭,以此表达对乾隆帝的深深祝愿,希望他能网罗天下英才。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对科举制度的尊重,也进一步印证了鸭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23 某某QQ个性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xxxxxxxx号

声明: 本站非腾讯QQ官方网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