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23 12:06来源:未知 人气:51
“我,一个男的,竟然得了产后抑郁。”这是92年出生的“茉莉爸”在社交平台上的自述。他的经历撕开了传统育儿分工的隐形伤口——产后抑郁并非女性专属,当男性成为全职带娃的主力时,同样会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
茉莉爸曾是宠物用品品牌的西南区代理商,月入2万,频繁出差,职场前景光明。但孩子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因妻子体制内工作不便离职,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主动承担起全职带娃的责任。然而,收入骤降至千元、社交归零、24小时待机的育儿生活,让他逐渐崩溃:“带娃越久,越觉得自己被浪费了。”
他的日常被切割成碎片:凌晨6点冲奶粉、全天陪玩、深夜剪视频谋生。腱鞘炎、失眠、体重暴跌20斤接踵而至。最痛苦的是,仅有半夜孩子睡后的时间属于自己,却因焦虑职场落差彻夜难眠。“工作让我掌握主动权,而带娃却让我失去尊严。”
育儿矛盾最终击垮了婚姻。茉莉爸渴望伴侣的认可——一句“老公辛苦了”或一件小礼物,但妻子周末回家时,常指责“孩子衣服脏”,否定他的付出。长期缺乏情绪价值,争吵升级为离婚。他坦言:“如果伴侣觉得带娃很轻松,这段关系就完了。”
更尖锐的冲突在于育儿理念。妻子对孩子的耐心远不如他,甚至因加班放弃假期陪伴。一次国庆争吵后,两人冲动离婚。茉莉爸的委屈背后,是无数全职父母的缩影:牺牲事业却得不到认可,孤独感比体力消耗更致命。
通过短视频,茉莉爸意外引发共鸣。他描述抱娃腱鞘炎、PICU陪护5天不洗澡的经历,让许多宝妈泪目:“原来男性带娃也会抑郁,何况是刚生产的我们?”他的账号成为罕见男性育儿样本,揭露了被忽视的真相:
产后抑郁与性别无关 ,本质是育儿高压下的心理失衡;
传统“男主外”观念加剧困境 ,男性倾诉抑郁常被嘲笑“矫情”;
伴侣的情绪价值是救命稻草 ,一句认可能抵消疲惫,而指责会摧毁关系。
离婚后,前妻看完他的视频才意识到问题。两人反思后关系缓和,目前处于复合状态。茉莉爸重新工作,父母帮忙带娃,生活渐回正轨。他的经历呼吁社会正视三点:
育儿分工应基于能力而非性别 :谁更适合带娃?谁更擅长赚钱?需理性规划;
全职父母的付出需量化 :带娃是200+个决策/天的脑力劳动,不是“闲着”;
抑郁干预应覆盖所有家长 :男性抑郁往往更隐蔽,需要同等关注。
“孩子不是从男人肚子里出来的,但带娃的抑郁一样真实。”茉莉爸的故事撕开了育儿焦虑的性别标签,也提醒我们:唯有共同承担、彼此体谅,才能让父母都不再是“孤勇者”。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