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4 16:53来源:未知 人气:53
得益于30多年来的计划生育,中国成功史的生育率跌到了1.09%,出生人口甚至比死亡人口还少了8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达到了-0.6‰,而在低生育率的排名上,成为了全球第二,仅次于韩国的0.78%。虽然每逢节假日还是人山人海,人口负增长肉眼不可见,但新生人口持续下跌所带来的作用力已经开始显现。
最近,湖南省教育厅发布文件,要求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原则上不再新增。
湖南成为全国首个正式提出撤停幼儿园的省份。这是一个信号,也是一种现实的无奈。而作为中国户籍第一大县的安徽临泉,总人口一度超过230万人,但今年开学前,也有超过50所幼儿园终止办学,相当于当地幼儿园一次性关闭了1/10。更关键的是,这种撤禀现象并非孤例,而是出现了全国蔓延之势。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的幼儿园数量比上年减少5610所,下降近2%。在原幼儿数量从2021年开始负增长,当年减少13万人,2022年降幅扩大,减少了178万人。尽管很早之前,人们就已经预期:幼儿园必将减少,但形势逆转之快,完全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
就在前几年,很多地方的幼儿园的入学还是非常紧张,一些热门的幼儿园甚至逼得家长通宵排队,只为一个名额。可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幼儿园突然变得过剩,从一园难求,变为一孩难求。而幼儿园的大量关停,只不过是出生下降推倒的第一张骨牌而已。从2022年开始,全国幼儿园就出现了负增长。这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全国所有教育机构都会面临史无前例的大调整,进而对中国社会造成全方位的影响,最终决定国运的兴衰。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危言耸听,但请仔细想想,现在是幼儿园撤并,那么3年、9年、12年后,是不是就要面临一大批小、初、高的撤并了呢?15年后还需要这么多的大学吗?20年后,谁做螺丝钉,谁当接盘侠?那么多的房子,那么多基建设施没有了,人口红利如何消化?如何增长?如何支撑如今的盛世繁华?如何畅想中国经济的光明论?年轻人也许不急,但总有人会着急。
最近,就有位专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部分青年人在面对生活的多重压力下,生育意愿不如从前,这些压力主要来自教育、养老、医疗、生育和托育等方面,使得许多年轻夫妇难以承受。对于这一现象,专家表示理解和遗憾。话到这里,其实都在情理之中。显然,这位专家确实非常了解年轻人的困难所在。可突然间,他话锋一转,尽管这样,我们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夫妇还是应该往前看。困难终究是暂时的,人的一生路还长着呢。生育这个阶段稍纵即逝,抓住有效的生育期,把暂时的困难借用亲戚朋友的力量,能够帮你一把,否则过了这个年龄段,恐怕后悔就有点来不及了。
所以,这位专家最终想说的是:当年轻人到了生育期又没钱的时候,就应该向亲戚朋友借钱生孩子,没时间养孩子,就让他们帮一把,并且以老前辈的口吻告诫:过了这个年龄段,后悔都来不及。很多人看到这些话,第一反应恐怕不是愤怒,而是觉得可笑。这还用得着专门请人登台来说?都当年轻人傻子吗?退一万步讲,就算年轻人都不知道,自己居然还能借助亲戚朋友,可问题在于,他们找亲戚朋友帮忙,那亲戚朋友又去找谁帮呢?人家有钱就借给你,有闲就帮你带娃,这些亲戚朋友没有孩子也不用生,不用上班也不用吃饭的嘛。
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很多人不是养不起孩子,而是不愿意为了孩子苦了自己。如果为了生娃养娃,自己要起早贪黑的工作,不敢旅游,不敢消费,不敢失业,不敢看病,不仅幸福感大幅下滑,甚至连生活都无法保障,那自然会有年轻人选择不生。哪怕有的年轻人已经结了婚,也会选择缓一缓,再去承担生育的责任。
人生就这么一次,青春就这么一回,谁不想轻松一点?生育年龄的延长,生育意愿的下降,可不只是钱的问题,这里面甚至蕴含着年轻人的某种不妥协,不希望孩子出来后还得跟着自己吃苦。当然,说上面那些话的可不是什么野鸡专家,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专门研究社保的教授,偏要绕过自己的专业,不去呼吁完善社保制度,想法自减轻年轻人的生育压力,而是反其道而行,叫他们迎难而上,实在难就找亲戚朋友帮忙。
相比之下,任泽平此前建议的“发3万亿补贴生育”都还显得靠谱一些。但是,光是发钱真的有用吗?我们知道,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生育补贴,就比如韩国,为了挽救生育率,政府已经出台过不少补贴声誉的政策,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会拨数十万亿韩元的预算花在生育之上。
例如,每个孩子出生后,父母一次性能拿到产后支援200万韩币,约合人民币1万元左右的现金补助,而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每个月都有70万韩元约3800元人民币的育儿补助,并且这个补助每年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明年会提升到100万韩元,约5400元人民币。等小孩长到1岁,家庭也有每月35万韩元,约人民币1900元的补贴。另外,协助带娃的近亲属也能拿到每月30万韩元,约人民币1600元的照顾津贴。
而从2022年开始,韩国还实施了“3+3育儿假制度”,也就是孩子出生12个月内,父母可以同时获先后使用育儿假,前三个月工资照常支付,每人每月最高可获300万韩元,约合1.6万元人民币的津贴。如果夫妻还剩了第三个孩子,那第三个孩子的学费不仅全额由政府掏,将来考上了大学还能享受每个月450万至520万韩元的补助。
更有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社区还推出了生孩子免租金政策,生一个孩子可减免公寓月租金的50%,生两个孩子就能完全免除月租,最长租期可达10年。此外,还有孕期的医疗费用、不孕症治疗费用、月嫂费等等。总之,从怀孕到生、养、育,每个环节韩国政府都在发钱。但是很遗憾,这些措施并没能阻挡生育率的跌到谷底。于是,今年第四季度,韩国政府被迫放出大招,
公布了一项新政策,把公务员的升职和升职挂钩。首先是最基层两级的公务员,如果深挖两个或以上,就能在晋升评比时获得额外加分。而各级公务员退休后,如果拥有两名以上子女,返聘的最长年限也会延长,从3年延长到10年。
说起来,中韩两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比如韩国的考公也是出了名的不要命。按照韩国一些统计机构的数据,韩国107万名待就业中,就有44万准备考公。
和中国体制内一样,韩国的公务员,不仅稳定、有社会地位,还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以及退休制度,所以让众多韩国男女也是挤破了头。
而催生政策一出台,公务员的晋升与福利都会和生娃有直接且不小的关联。也就是说,即使韩国的年轻人拼命考进体制里也不能躺平,还要努力生娃才能顺利走上晋升渠道。根据2019年的一组数据显示,当年韩国的公务员数量约为109万人,在这些人里,女性占比50.6%,超过了男性。而且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很多人年龄都不大。所以让韩国公务员带头生娃,乍一看似乎真有可能成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似乎也能预见中国可能的未来,但这一举措在韩国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就是不公平,还有人表示这是对单身赤裸裸的歧视。尽管有人反对,但韩国政府目前没有任何撤回的打算。据政府发布的公告,生娃加分政策的实施日期是2024年1月,政策从公布到实施过渡期还不到两个月。可以想见韩国对于提高生育率有多么的迫切。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觉得韩国做了那么多,声誉率不还是那样低,进而得出结论:鼓励声誉不过如此,做了也白做。但说这话的人,可能没有思考过,要是没有这些鼓励政策,恐怕他们的生育率只会更难看。但很明显,生育不是单纯发钱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一揽子计划,解决住房、教育、养老、医疗这些大山。如果没有,那么光发钱,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在补贴生育的过程中,这些钱能否真正顺利发下来,就好像郑州的生育补贴,如今又有多少人申请到了呢?#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