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9 10:57来源:未知 人气:52
当酒店不再强制“刷脸”后,其他场景是否会跟进? 随着酒店行业逐渐摒弃“强制刷脸”的做法,这一变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不禁思考,其他领域是否也会逐渐放弃这种强制性的生物识别措施?事实上,不仅酒店,许多其他场景也在探索更为人性化、合规的数据处理方式。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相关机构在处理个人数据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确保数据的合法获取、正确使用以及及时删除和销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个人隐私权益,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入住国内酒店的标准流程之一便是出示身份证件并接受人脸识别。然而,近期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酒店纷纷取消了这一“强制刷脸”政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4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对国内多个城市酒店进行了电话调查,发现北京、秦皇岛、武汉等地的部分酒店已明确表示,目前入住时无需强制进行人脸识别。若顾客未携带身份证,只需现场扫码并填写电子身份证信息进行验证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郑州、南京、青岛等地的部分酒店仍表示未收到取消“强制刷脸”的相关通知。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石佳友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目前并无直接法律依据要求旅客在入住酒店时必须进行人脸识别。他强调,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风险已长期受到关注,且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也多次提出加强人脸识别安全监管的建议。石佳友教授认为,尽管目前仅限于部分城市取消“强制刷脸”,但这无疑是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迈出的一大重要步伐。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多家酒店已全面取消了“强制刷脸”政策。据调查,这一政策变化并非孤例,全国多个城市如上海、秦皇岛等地也纷纷响应,取消了类似的“强制刷脸”规定。
这一政策的调整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石佳友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并无直接法律依据要求旅客在入住酒店时必须进行人脸识别。他强调,尽管人脸识别技术在某些场合下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但其滥用风险也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也多次提出加强人脸识别安全监管的建议。
此外,浙江理工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郭兵也注意到了一些城市酒店取消“强制刷脸”的动态。他长期研究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问题,并曾因不满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强制入园游客“刷脸”而将其告上法庭,最终胜诉。郭兵认为,酒店取消“强制刷脸”是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迈出的一大重要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仅限于部分城市取消“强制刷脸”,但这一政策调整无疑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未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风险的不断被揭示和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取消“强制刷脸”的行列中来。 受访专家指出,酒店已成为人脸识别技术滥用已久的场所之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交了一份关于限制旅游场景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的提案。经过对云南、广东、北京等地的酒店企业、旅游和商务主管部门、基层派出所及地方公安厅局的深入调研,他发现酒店加装人脸识别设备终端并未得到明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授权,也没有正式成文的部门规章进行规范。这些地方通常只是遵循“告知且同意”的原则,即公安部门通知旅馆、酒店、民宿,后者在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人脸识别。
石佳友教授则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和《反恐怖主义法》确实规定旅馆等住宿服务提供者需查验旅客身份证件,确保人证一致,但并未明确要求必须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在酒店行业的广泛推广,既得益于其便利性和高准确性,也与相关技术公司为追求商业化利益而积极推动有关。
郭兵副教授则指出,尽管一些高档或大型连锁酒店会购置专业的人脸识别设备,并试图通过让旅客事先勾选同意采集人脸信息的方式来合规,但这实际上并未给予旅客真正的选择权。他担忧的是,酒店的人脸识别设备往往缺乏透明度,旅客很难了解设备提供商的身份和安全保障措施。特别是中小酒店与小型人脸识别技术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更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郭兵指出,过去,酒店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出于保障社会安全的考虑。然而,随着多地近期相继取消“强制刷脸”,这表明国家相关部门已逐渐意识到,人脸识别技术所带来的潜在安全风险,远超传统的安全风险。因此,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取消不合理的人脸识别应用,以避免人脸信息泄露后,我们面临日益严峻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挑战。
人脸信息因其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被视为最敏感的个人信息之一。世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王新锐也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社会对人脸识别技术风险的认知尚需时日。早期,人们更看重技术的便利性,但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脸数据泄露的风险被进一步放大。他举例说,仅凭一张人脸照片和一小段音频,就能利用AI换脸技术制作出难以分辨的动态人脸识别视频,从而盗刷医保卡等敏感操作。
针对网友关于取消强制人脸识别后治安风险可能增加的担忧,郭兵认为这并非主要问题。他解释道,公安部门拥有成熟的身份证查验系统,即便取消强制人脸识别,酒店工作人员仍可以通过肉眼对比人证是否一致。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在准确度上无法达到100%,但遵纪守法者的风险并不会因此增加,反而可能因技术滥用而得到缓解。毕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人是极少数,他们总是会想方设法逃避真实身份的核验。
近日,郭兵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入住杭州一家五星级连锁酒店,却仍被要求进行人脸识别。该酒店工作人员表示,尚未收到取消“强制刷脸”的通知。经过郭兵的争取,最终酒店仅查验了其身份证便允许入住。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郑州等地的一些酒店仍继续实施“强制刷脸”。例如,青岛黄岛区的一家酒店前台透露,近期属地派出所甚至加强了监管力度。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酒店接到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南京鼓楼区的一家中高端连锁酒店仍要求旅客“刷脸”入住,而玄武区的一家酒店则已接到辖区派出所取消“刷脸”的通知。此外,武汉、重庆等地的部分酒店虽未接到明确通知,但工作人员表示,会尊重旅客的选择,仅查验身份证。
石佳友指出,酒店取消强制人脸识别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体现,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他建议各地公安和文旅部门能尽早取消酒店强制人脸识别政策。目前,多数地方仅在内部发布通知,但关键的是,公安部和文旅部作为旅馆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应发布全国性的政策文件,以确保各地政策的一致性,维护法治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场景,如度假区、滑雪场、索道、主题公园等。戴斌曾进行过相关调研,发现这些旅游流量入口和消费场景普遍安装了人脸识别终端,且强制使用的场合也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明确其使用边界。202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指出在宾馆、商场等经营场所和公共场所,信息处理者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得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紧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于一个月后颁布,进一步强调了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原则。
到了2023年8月,国家网信办又起草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只有在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下,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才能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这一规定虽为征求意见稿,但已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
多位专家指出,该规定所强调的“充分必要性”主要适用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关键领域。而对于一般的应用场景,如商场、小区等,则没有强制使用人脸识别的必要。同时,个人在知情的情况下,有权决定是否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这体现了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郭兵进一步补充道,人脸识别技术的另一个重要边界是尊重个人意愿。如果个人对人脸识别有顾虑,经营者或服务提供方应当提供其他核验身份的方式。他举例说,近期上海出台的住宿登记问询流程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并非简单地取消人脸识别,而是在尊重旅客意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石佳友则认为,除了旅馆业外,其他应用场景的相关机构和企业也应当对照有关法律要求自行纠正不合规的做法。他强调,“谁主管,谁来发布规范要求”,以确保各项规定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据报道,目前国内不少酒店已选择撤下人脸识别设备,或以纸片遮挡摄像头,以应对强制人脸识别的取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简单解决。郑州一家连锁酒店前台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尽管酒店仅将旅客的人脸信息与公安系统数据进行比对,并不保存,但一位受访专家指出,这些人脸识别的实际应用并不透明,令人担忧。此外,学校、物业、手机软件等其他应用场景下,收集的人脸信息往往会被上传至数据库,其保护状况同样存在隐患。
王新锐指出,这些数据如同堰塞湖,一旦失控后果严重。在取消强制收集人脸信息后,个人信息的风险并未自动消除。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当个人信息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不再必要时,处理者应主动删除信息;若未删除,个人有权请求删除。专家提醒,未来随着更多场景“强制刷脸”的取消,相关机构需严格遵守规定,妥善处理和销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