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3 07:36来源:未知 人气:57
近日,“韭菜饺子”冲上热搜,引起了众怒。
事情的来源很简单,就是一位网友在知乎上问了一个问题---孩子就算饿死也不吃韭菜馅饺子,怎么办?
按理来说,这么一件小事冲上热搜,还拥有高达2916万的阅读量!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也许从890条评论里能够找到答案。
评论区的一条回答获得了54700的点赞。
只是因为一对母子简单的对话——妈妈理解并且支持了孩子不喜欢吃韭菜馅饺子。
划重点:理解,并支持,而且提出了解决方案。
为什么家长都热衷于逼着孩子去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呢?
一个韭菜又有什么不可替代的营养价值?是真的为了他们口中的健康吗?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是广泛的,其实只要我们摄入充足的身体所需就行了,至于到底吃什么根本不必上纲上线, 按个人喜好来便好。
所以这种为了健康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一句句“为你好”的背后是一种变相的操控。
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妈妈的爱就像那碗滚烫的鸡汤,烫得流血,却不得不接受。
许多人都有自己不爱吃的东西,有人不爱吃香菜、有人不爱吃葱、有人不爱吃蒜、有人不爱吃内脏。
这位网友也只是众多有着自己不喜欢食物的一员,她不爱吃鸡肝。
然而她妈妈一直在这一点上跟她较劲, 想尽办法让她吃下自己最讨厌的鸡肝。
看到她的拒绝吃下鸡肝,妈妈直接将厨具毫不犹豫扔进了垃圾桶,头也不回的走了。
没有了餐具她只好用手抓着吃,被烫到嘴巴,还咬出了血。
她的这碗鸡汤,是和着眼泪、委屈、心寒一起吞吃入腹的。
那不是别人啊,那是自己的母亲 ,自己的妈妈。
她不爱她的孩子吗? 她爱,她细细挑选、精心烹制,特意将熬好的鸡汤送到孩子的嘴边。
她爱自己的孩子吗? 并不至于,她无视孩子的喜好,以强迫孩子完成自己的意志为满足,仿佛这样才能证明她是一个好母亲。
大多数人在中国百善孝为先 的道德框架内,无法做到坦然责怪父母。可那些受到伤害的感受和情绪都是真实存在的,总要有一个出口,自己便成了被自我攻击的对象。
电视剧《小欢喜》截图
有多少人,在多少个午夜梦回,在多少个不如意的夜晚里,一遍又一遍在脑海中重演当时让自己深深受到伤害的那个画面?
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英子和她的妈妈宋倩 就是一个典型操控与被操控的例子。
电视剧《小欢喜》截图
而宋倩对英子的操控是从饮食这样细枝末节的地方开始,一点一点渗入、剥夺了她对自己人生的主控权。
那些英子想吃的,那些所谓不健康的食物都被宋倩禁止了。
电视剧《小欢喜》截图
古人都说民以食为天,原本吃饭这种美好的事情竟变得如此痛苦就像上刑一样。
英子在宋倩日渐病态的控制欲影响下,终于来到了情绪崩溃的边缘。
电视剧《小欢喜》截图
她试过反抗,都失败了,所以才有了在离家出走被找到后,忍无可忍地对着宋倩喊出了那句压抑已久的心里话:我想逃离你!
电视剧《小欢喜》截图
当父母开始控制你的嘴,接下来他们就会控制你的人生。
这句话,话糙理不糙。
大家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从没有人说家长挑食,而是说小孩子挑食?
因为说这种话的都是家长,家长不会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那自然就没有挑食的先决条件了。
在韭菜馅饺子的提问下,还有这样一条高赞回答:
答主在外地和朋友吃饭时偶然尝到了茼蒿,并且十分喜欢,特意留意了名字,想要回老家之后和妈妈推荐,让妈妈也尝尝看。
当时的答主天真地以为是自己老家没有茼蒿, 所以在看到晚餐只有白菜和荠菜的时候,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只是挑了自己喜欢的白菜吃,跳过自己不爱吃的荠菜。
饭桌上,妈妈看到他“挑食”,质问他为什么光吃白菜不吃荠菜。
他说是自己不喜欢吃荠菜,吃了总感觉嘴里有味道经久不散。
谁知这样简单的一句回答却惹来了妈妈的勃然大怒, 摔了筷子骂他是奇葩:
“哪有人不喜欢吃有营养的荠菜反而喜欢吃这么难吃的茼蒿?!”
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这不是简单的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而是家长们不能接受孩子不爱吃他们喜欢的菜,孩子不能忤逆他们替孩子做出的选择。
在控制欲过强的家庭里成长,孩子会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依赖性的加强和自我的丢失,彻底变成一个提线木偶。
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可一个提线木偶哪什么能力去成龙成凤呢?
心理学家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说过“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尽早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脱离出去。 ”
父母试图操控孩子的人生通常有两个极端:
要么孩子彻底丧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基本特性, 永远依靠家长而活。
要么与家长反目成仇, 就像那个才15岁的青岛女孩,因为无法忍受母亲病态掌控欲而亲手勒死自己妈妈!
以爱的名义,自己丢掉了性命,孩子也被推入了深渊,此后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庇佑,该如何走完剩下的人生路呢?
但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太过常见,许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潜在的灾难。
他们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左右孩子的选择,还要常常标榜自己“民主”、“开放”、“尊重孩子的人格”。
渐渐地,孩子懒得再去和这样的家长争辩,他们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有些父母和孩子之间买衣服、问要什么、分享、兴趣……
看似他们在询问孩子的意见,其实只是走个过程,孩子到底要什么他们根本不在乎。
他们为你选好的选择才重要, 而你就只能选择他们为你做出的选择。
久而久之,父母这种语言上的矛盾便在子女身上体现出来——自我的需求不被满足 便索性按父母的意愿去说话、穿衣、吃饭、学习。
于是慢慢的他们没有了自我,像长在父母舌头上的芦苇,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
而父母还在想,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和小时候活泼的样子如此相反?所有孩子长大后都会变得沉默寡言吗?
不是的,这都是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操控自己的孩子, 是他们自己把孩子变成沉默寡言!
这种无意识正是源于“过于常见”的源头,这样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小编曾经看过一个短片,里面的情节内容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默剧短片,讲了一对夫妻买花种,种花的故事。
一开篇,一对男女穿着婚服结为夫妻。
不久之后,他们想养一朵花,于是便去了花店。
那个世界很奇怪,花店里面没有花,只有花种, 而且不能挑选只能把手伸进那个玻璃盒子里拿出一粒,种子的好坏全凭运气。
那对夫妻双手合十,站在玻璃盒前,虔诚的祈祷他们会拿到一颗好的种子。
他们把手伸了进去,拿出了一颗种子,然后他们回到家里,小心翼翼的将这颗种子种在了他们精心准备的花盆里。
他们日夜悉心呵护,生怕种子有一点点的损伤, 他们希望种子能够长成漂亮的花朵,拥有鲜艳的颜色,散发迷人的清香。
随着时间的流逝,种子也渐渐发芽,花芽看起来非常的健康, 似乎以后真的会长成他们所希望的那样美丽漂亮。
可那对夫妻因为邻居的一句“说不定你的花芽在欺骗你呢” 便开始怀疑,担心这个花芽外强中干不像它表现出来的那样好,而是会像邻居说的那样是在欺骗自己。
于是他们将那些他们认为对花芽好的东西不断地塞给花芽, 比如音乐、视频、书包、肥料、阳光、水分等等。
这些东西很好但都太多,太杂了,花芽慢慢就不堪重负。
原本翠绿的叶子也变得发黄,向上生长挺拔的枝干也弯了下来。
于是那对夫妻发出哀嚎:“我就知道!我就知道!这是个坏种子。” 然后掩面痛哭。
种出“坏”种子后,他们到处去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 说那些坏种子在发芽的时候,会模仿其他的好花芽来获得养花人给的营养,继续生长。
这个世界的人们听了这对夫妻的话后,便开始纷纷担心自己的花也和他们的一样在欺骗自己。
于是他们学着那对夫妻对自己的花儿进行了测试。
然后大部分的花芽都变成了他们口中的坏种,快长成的花抵抗着他们的想法,于是养花人将它修剪,修剪成自己希望的那样。
最后的最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花都长得一样, 一样的花朵,一样鲜艳的颜色,一样的花香,一样的了无生气。
这个时候他们又说还是以前的花儿好看,五彩缤纷。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们都品出来了:那些花朵就是孩子,养花的人就是父母。
操纵产生的影响是一代又一代的模仿上一代给下一代造成更大的伤害。
泰国大学生制作的一个仅仅3分钟的动画短片,无情地揭露了这一残酷的现实。
父母如愿以偿,孩子的每一步都在他们的计划中,成长为他们眼里完美的模样。
然而爸爸妈妈的身上,也同样被各种线拉扯着。
这样的影响会让整个世界了无生气,每个人都活在痛苦当中,没有人会快乐。
然后出现更多的自杀者,更多支离破碎的家庭,更多痛苦的回忆……
是时候让这种状况得到改变了,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快要成为家长、有可能成为家长的读者都能耐心看完。
1.学会对孩子宽容。
不管是谁,都是在错误当中成长,人这一生都会犯很多很多错误。
所以请家长们再多一点点宽容, 当孩子犯下错误的时候,不要轻易的去打骂甚至贬低。
讲道理是最好的方法,然而也切记不要抓住一个问题不放, 变着法说上几个小时,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得不偿失。
2.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
个人选择是建立独立自主人格和自我的重要途径,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经历苦难和挫折是人之常情,但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总有波涛,它总有暗涌,总有狂风暴雨。
独立自主人格和自我是一把锋利的宝剑,我们都是一个人来这个世上,最终也是一个人离去。
孩子能够拥有独立人格、强大的自我,才是他今后人生路上的最大底气和安全保障。
3.接受孩子的平凡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金字塔的形状,精英永远是人群中的少数存在。
小编能理解所有家长那种对孩子的期望。
但也请大家不要对孩子太过苛刻,天上的星星固然美丽漂亮,但脚下的土地才是孩子站在那里的缘由。
我们不应该去规定孩子应该成为什么,而是要顺其自然,让他去成为他应该会成为的人。
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职业是一个伪命题。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所以请接受孩子的普通。
每一个家长都发自内心地爱着孩子。
然而更多人们开始意识到,孩子不是为了我们而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是为他自己,是为他自己的生命而来。
有时得体地放手才是更宏大的爱。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