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1 11:14来源:未知 人气:52
1万5机票,退票只退1千?同程旅行:14000元是手续费,网友炸锅!
同程旅行这次又把用户当“韭菜”了?
一笔1万5的机票订单,提前5个月退票,最后到手只有1千块...
剩下1万4,同程旅行轻飘飘一句:手续费!
惊掉下巴不,火冒三丈不。
但这波“神操作”,可能还真是人家的“常规流程”。
在这份“天价账单”背后,是平台的规则,还是不能说的秘密?
高高兴兴订机票,退票傻眼只剩渣
故事的主角,是山西运城夏县的高先生。
眼瞅着暑假还远,想着带家人去趟东京,享受下亲子时光。
2月27号,高先生早早就在同程旅行APP上,把8月初北京往返东京的机票给订了。
一家人的机票,总价 15,113元。
提前五个多月预定,这安排,够稳妥吧。
可谁承想...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家里行程临时有变,高先生寻思着先改签。
结果,APP上一通操作,没改成,反而点成了退票。
时间,3月26日。
距离飞机起飞,还有四个多月呢。
高先生心想,提前这么久,顶多扣点小钱。
结果手机叮咚一响,退款通知来了...
15,113元的机票,只退了大约 1,000元。
剩下那1万4千多,直接“蒸发”了。
高先生直接懵圈了。
这钱,是大风刮来的吗?说扣就扣,连个响儿都没有?
平台航司“罗生门”,谁动了用户的钱袋子
高先生赶紧联系同程客服。
客服小姐姐态度倒是挺好,一口一个“亲”,但说出的话,能把人噎死:
“先生您好,退票呢,确实是要收取手续费的哦。”
“这个费用是航空公司那边收取的呢。”
好家伙,1万4的手续费?抢钱也没这么快的吧!
而且,把锅甩给航空公司?
高先生不信邪,自己跑去问航空公司。
结果,航空公司的回复更绝...
“我们系统里,查不到您这个订单号的订票信息,也没有您的退票记录。”
这就奇了怪了。
同程说是航司扣的,航司说压根没这回事。
那这1万4千多,到底进了谁的口袋?
难不成,被平台“雁过拔毛”了?
后来,事情在网上传开了,同程那边估计也觉得面子挂不住。
主动联系高先生,说可以“补偿”到 5,221元。
听着多了点,但仔细算算...
15,113 - 5,221 = 9,892元。
高先生还是白白损失了将近一万块!
提前四个多月退票,这损失,合理吗?合法吗?
这哪是手续费,这简直是“赎金”!
霸王条款猛如虎:用户只能认栽?
这事一出,网友直接炸了锅:
“提前5个月退票扣90%?吃相太难看了吧!”
“同程这操作,跟明抢有什么区别?”
“所谓手续费,就是他们随便定的橡皮筋?”
有律师也站出来说话了:
这种高得离谱的退票费,很可能属于“霸王条款”,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其实,这种“店大欺客”的戏码,也不是第一次上演了。
想当年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放高利贷,签契约时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到期还不上,就要割人一磅肉。
契约精神好像是那么回事。
但那冷冰冰、不近人情的苛刻,和现在这动辄吞掉用户大半票款的“手续费”,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规矩是死的,但人心应该是活的吧。
你定了规则,用户也认了,但规则本身是不是就该有个“度”?
竭泽而渔,焚林而猎...老祖宗早就说过这道理。
把用户的心伤透了,把自己的口碑作没了,最后又能剩下什么?
或许,对于平台来说,高先生这笔损失只是九牛一毛。
但这一记响亮的耳光,早已打在了所有消费者的心上:
你的钱包,在某些“规则”面前,可能真就如同探囊取物。
下次再点付款按钮前,可得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条款,看清楚了...
别让那句轻飘飘的“手续费”,成为你肉疼的理由。
这事儿,监管部门,真不打算出来走两步?